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GDP高国人收入低说明了什么?

2012年02月02日 07:22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李富永

    近几年来,虽然中国GDP先后超越英国、德国和日本,最终跃居世界第二,但许多国民兴奋之后马上就冷静了:无论多大的GDP数字,一旦经过14亿人口这么巨大的分母一平均,立即又回到第三世界水平。

    但是,中国地区差别和城乡差别巨大,虽然全国平均水平让人泄气,但局部发达地区冒出尖来,率先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不仅有可能,而且已经成为现实。比如,近日,北京、杭州两大城市就相继高调宣布:去年人均GDP“接近发达国家”。

     1月19日,北京市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于秀琴在市两会期间透露,北京市201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人民币80394元,折合为12447美元,参照2010年世界银行按人均GNI(国民总收入)划分的标准,人均12447美元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于秀琴分析说,虽然人均GDP并不等同于人均GNI,但可以以此标准做参考,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2447美元的水平,说明北京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综合水平和整体的富裕程度已经在中等偏上收入水平的上限,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

    几乎不约而同,次日,杭州市统计局也宣布,该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也突破了人民币8万元大关,约合12380美元,也和北京一样宣布“接近发达国家”。

    我想,对于北京与杭州的市民而言,这下该是值得庆贺了吧。很遗憾,实际上也还是没有什么动静。不仅没有庆祝,从网上看反倒是引来了一片质疑,激发许多人自己实际收入“低于平均线”的哀叹,而且又让国民明白了另一个道理:人均GDP即便很高,也不等于人均实际收入。而且后者远远低于前者。

    据官方统计,去年,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90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736元;杭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406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5245元。

    对于“人均产值12447美元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的说法,我并不怀疑;我怀疑的是人均纯收入人民币14736元是否也“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人民币14736元折合美元大约也就是2400元。也就是说,平均每月收入200美元。这样的收入,是否接近发达国家?任何人稍有常识就不难做出判断。

    一方面GDP高高在上,一方面居民收入甘拜下风,匍匐其脚下。不知道这在经济学家眼里是否“正常现象”?也许是笔者少见多怪。但我想多数国民谁都希望两者接近,希望全社会的劳动价值尽可能多地分配到劳动者手中。可如今,虽然创造了那么多价值,接近了发达国家的水平,为什么落到国民手里就剩那么一点点了?这中间究竟有什么道理?

    莫非GDP不是真金白银?我以前一直以为,国内生产总值GDP这个概念,是指包括成本在内的商品和劳务的总价值;但经过上网搜索“扫盲”后,发现有的解释似乎并不包含成本,而是净赚,是真金白银。而且,于秀琴女士将GDP与GNI(国民总收入)两者互相比照,也就是指净赚。

    既然GDP这个数字指的是净赚,而且还真不是小数,已经接近发达国家了,为什么分到国民手头就少了许多呢?

    正在想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看到这样的新闻:中国援助非洲某国的国际会议中心近日落成,该建筑造价2亿美元。按时下汇率,2亿美元几乎就是13亿元人民币。

    援助非洲比我们穷一点的国家,当然应该;援助13亿元人民币的数额,我也没意见,看到非洲那么多人还在挨饿,我很是同情。只是用13亿元人民币的巨资去建设一座豪华大楼,这样的援助是否妥当,我很纳闷。从电视上可以看到,非洲那些可怜的孩子被饿得皮包骨头、目光黯淡。为什么不把钱用在这方面呢?为什么要援助他们建设豪华的楼堂馆所?动辄建设豪华的楼堂馆所,早就是国内的惯性。如今又将国内的习惯做法用到国外,对国外不合适,在国内又何尝合适?如果国内处处厉行节约,不崇尚奢华,不铺张浪费,也许就会有更多的GDP变成GNI,人均国民收入也许就会同步“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相关评论:

 

如何全面准确理解和客观评价GDP

 

百姓为何对GDP大跃进嗤之以鼻?

 

用“人类发展指数”替代GDP考核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