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全面准确理解和客观评价GDP 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如何全面准确理解和客观评价GDP

2011年07月14日 06:02   来源: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许宪春
    
    二、GDP的作用和局限性
    
    (一)GDP的作用
    
    GDP的作用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反映国民经济发展变化情况的重要工具;二是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三是检验经济政策科学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四是对外交往的重要指标。
    
     1.GDP是反映国民经济发展变化情况的重要工具。我们可以通过以下5个方面内容来理解这一点。
    
    (1)经济增长率。没有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就无法保证大多数居民收入平稳较快增长,从而就无法保证大多数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没有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就无法保证大多数企业持续获得较好的收益;没有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就无法保证政府获得满足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所需要的财政收入。经济增长率就是用GDP来定义的,准确地说是用剔除价格因素后的GDP,即实际GDP来定义的。
    
    (2)经济规模。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是用GDP来反映的。经济规模不等于经济实力,但是反过来,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规模,就谈不上有经济实力。这是许多人关注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的重要原因。例如,2010年中国按汇率法计算的GDP超过了日本,在世界上就引起了比较广泛的关注。
    
    (3)人均经济发展水平。人均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人均经济发展水平一般是用人均GDP来衡量的。
    
    (4)经济结构。“十二五”规划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我认为,三种类型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很重要:①产业结构,包括三次产业结构和三次产业的内部结构。我国目前的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偏重,特别是其中的工业偏重,第三产业偏轻。②需求结构,包括三大需求结构以及三大需求的内部结构。我国目前的三大需求结构中投资比重偏高,消费比重偏低,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要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③地区结构,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着地区结构不平衡的问题。这个问题如果长期存在,会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社会的稳定性。上述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和地区结构主要是通过GDP来反映的。
    
    (5)价格总水平的变化。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是用来反映居民购买的消费品(包括货物和服务)的价格变化的。它的高低变化对居民实际生活水平产生直接的影响。从普通老百姓到宏观经济决策者都特别关注这个指标的变化。
    
    还有一个重要指数也是用来反映通货膨胀的,就是“GDP缩减指数”。因为最终产品不仅包括居民购买的消费品,还包括政府购买的消费品以及投资品和进出口产品,而CPI只反映了居民购买的消费品的价格变化,没有反映政府购买的消费品以及投资品和进出口产品的价格变化,所以它不能完整地反映全部最终产品的价格变化。GDP缩减指数则是全面反映最终产品价格变化的指数。
    
    CPI和GDP缩减指数在国际上都被作为观察价格总水平变化的重要指标,它们在反映通货膨胀方面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CPI集中反映居民购买的消费品的价格变化,GDP缩减指数全面反映消费品、投资品和进出口产品的价格变化。对于普通居民来说,他们更关心CPI,因为CPI的变化直接涉及到他们的切身利益。对于宏观经济决策者来说,既应当关心CPI,也应当关心GDP缩减指数,因为他们除了必须考虑直接涉及到居民切身利益的消费品的价格变化外,还必须考虑其他最终产品的价格变化。这两个指数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所以这两个指数对于宏观经济决策者来说都非常重要,应当比较清楚地理解和把握。
    
    改革开放以来,2000年以前,CPI年均上涨率高于GDP缩减指数年均上涨率;2000以来,恰好相反。

 


    
    2.GDP是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
    
    (1)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目标
    
    首先看经济发展战略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制定过一系列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党的“十三大”明确了我国经济建设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这个著名的“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主要是以GDP来确定的。
    
    党的“十四大”提出,在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增进效益的基础上努力实现8%~9%的增长速度,到上世纪末,GDP超过原定比1980年翻两番的要求。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00年,在人口比1980年增长3亿左右的情况下,实现人均GDP比1980年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目标比“十四大”更进一步,因为它考虑了在人口增加的情况下,实现人均GDP比1980年翻两番。
    
    党的“十五大”提出了新的“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其中第一步是本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GDP比2000年翻一番。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其中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力争2020年GDP比2000年翻两番。
    
    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了新要求。其中包括,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202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两番。
    
    可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制定的一系列经济发展战略目标都与GDP有密切关系。
    
    再看规划目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有22个,其中,与GDP有关的指标有6个,包括两个经济增长指标,两个经济结构指标,两个人口资源环境指标。
    
    两个经济增长指标:一个是GDP,“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7.5%;另一个是人均GDP翻一番,年均增长6.6%。“十一五”时期超额完成了这两个目标。
    
    两个经济结构指标:一个是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要从2005年的40.3%提高到2010年的43.3%,5年提高3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6个百分点。初步核算,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3%,与规划目标相差0.3个百分点。另一个是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要从2005年的1.3%提高到2010年的2%,5年提高0.7个百分点。初步核算,2010年研发支出占GDP比重为1.75%,与规划目标相差0.25个百分点。
    
    两个人口资源环境指标:一个是单位GDP能耗,2010年比2005年降低20%左右。这是一个约束性指标,在“十一五”末期的时候,这个指标成为关注的焦点。“十一五”前三年,这项指标完成得很好。但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外需急剧收缩,我国经济受到严重冲击,经济增长速度快速下滑,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这样,在实现了经济增长速度迅速回升的同时,高耗能行业也快速增长,对实现“十一五”时期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标造成很大的挑战。2010年,国家和各地区采取了一系列节能降耗措施,从而基本实现了这个目标。另一个指标是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2010年比2005年降低30%。这也是一项约束性指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有24个,其中直接与GDP有关的指标有6个,包括两个经济发展指标,一个科技教育指标,三个资源环境指标。
    
    两个经济发展指标:一个是GDP,“十二五”时期年均增长7%,从2010年的39.8万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55.8万亿元;另一个是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十二五”时期提高4个百分点,从2010年的43%提高到2015年的47%。
    
    一个科技教育指标: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十二五”时期增加0.45个百分点,从2010年的1.75%增加到2015年的2.2%。
    
    三个资源环境指标:一是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十二五”时期降低30%;二是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16%;三是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这三个指标都是约束性指标。
    
    此外,“十二五”规划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还涉及到其他一些重要指标。例如,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一目标中,明确提出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在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这一目标中,明确提出居民消费率上升;在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这一目标中,明确提出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关于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目前还没有一个较好的指标来反映,但是,我认为,同样的资源消耗产生较大的GDP,或者说同样的GDP消耗较少的资源,应该说是具有较好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标志;居民消费率指的是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指的是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这些目标都与GDP有密切关系。
    
    (2)宏观经济政策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上,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调整都和经济增长、价格变动有密切关系。我们可以用一系列实例来说明这一点。
    
     1992年至1996年,我国经济连续保持了5年两位数高速增长。这期间,我国CPI快速上涨,1994年涨幅高达24.1%。为了解决经济过热所导致的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1994年至1997年,国家实施了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率和CPI涨幅迅速回落,为了扭转经济增速迅速下滑的局面,国家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
    
     1999年至2003年,为了彻底扭转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实现经济的平稳回升,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2003年至2007年,我国经济又一次连续保持5年两位数高速增长,经济运行再次出现过热的现象,2005年至2006年,国家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2007年,国家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稳中适度从紧;2007年年底和2008年年初,国家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
    
     2008年9月,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世界经济陷入衰退,外需急剧收缩,为了扭转经济增长率快速下滑的局面,国家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0年12月,在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经济增速逐步走向稳定,但通货膨胀有所抬头时,国家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3.GDP是检验经济政策科学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在制定经济政策的时候,决策者往往会面临着艰难的选择,有时候很难保证某种经济政策一定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GDP是检验某些经济政策是否实现预期效果的重要手段。例如,在经济衰退的时候,有关刺激性经济政策是否有效地抑制了衰退,促进了经济复苏;在经济过热的时候,有关紧缩性政策是否有效地抑制了经济过热,拉动经济回归到正常水平;在经济结构不合理的时候,有关经济结构调整政策是否发挥了预期的作用,GDP就是重要的检验手段。比如,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扭转经济增速迅速下滑的局面,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实现了经济增速的迅速回升。GDP数据告诉我们,这些经济刺激政策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4.GDP是对外交往的重要指标
    
    (1)国际义务
    
    作为国际社会大家庭中的成员,每个国家都需要承担必要的国际义务,而某些国际义务与GDP有密切关系。例如,作为联合国的成员,每个国家都需要承担联合国的会费义务。各成员国承担联合国多少会费义务有一个基本的规则,即一个国家承担的联合国会费占联合国全部会费的比重等于这个国家的国民总收入(GNI)占全世界国民总收入的比重乘以1减去宽减率,用公式表示就是:
    
    联合国会费比重=一国GNI占世界GNI比例×(1-宽减率)
    
    其中,
    
    宽减率=(世界人均GNI-该国人均GNI)÷世界人均GNI×85%
    
    GNI和GDP两者相差的就是来自国外的劳动报酬和投资收益净额。对于多数国家来说,这个净额占GDP的比例不大,从而GNI和GDP相差不多。所以对于多数国家来说,用GNI来确定一个国家承担的联合国会费的份额与用GDP来确定相应的份额是差不多的。因此,上述公式说明,一个国家承担的联合国会费的份额基本上是由该国的GDP总量和人均GDP水平来决定的。
    
    (2)优惠待遇
    
    许多国际组织对其成员国提供一些优惠待遇,比如世界银行向其部分成员国提供无息或低息贷款等优惠待遇。世界银行是利用其成员国人均GNI水平来确定其是否有资格享受这种优惠待遇的。也就是说,一个成员国的人均GNI水平在一定标准之下,才有资格享受世界银行的有关优惠待遇。
    
    (3)国际地位和发言权
    
    许多国家都希望在国际社会上多发挥一些作用,但是,在很多场合,不是自己想发挥多少作用就能发挥多少作用。例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类似一个大的股份公司,其成员国拥有多少份额就有多少发言权。一些小国拥有的份额小,只能与有关国家组成联合执董,这些国家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某些政策持拥护或否定意见往往不起作用,因为只有联合执董的意见才能发挥作用。所以说,成员国所拥有的份额决定了它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发言权,而GDP和人均GDP水平是决定一个国家拥有多少份额的重要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GDP和人均GDP水平是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言权的重要因素。
    
    以上论述充分说明GDP的重要作用,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其他统计指标能够取代它的地位。
    
    (二)GDP的局限性
    
    我们在看到GDP的重要作用的时候,还必须看到它的局限性。我把GDP的局限性也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不能全面地反映经济发展;二是不能全面地反映社会进步;三是不能反映资源环境的变化;四是不能全面地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1.GDP不能全面地反映经济发展
    
    (1)GDP没有充分反映公共服务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某些公共服务,包括经济管理服务、行政服务、教育服务、科技服务等等,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GDP对这些公共服务的反映是不充分的。GDP注重于反映市场活动,市场交易所形成的价格,即所谓市场价格,是衡量GDP的重要标准。但是,公共服务没有市场交易行为,从而不存在相应的市场价格。在这种情况下,国际标准是通过政府部门提供公共服务所支付的劳动报酬等成本来衡量这些公共服务对GDP的贡献的,但是这些成本并不足以反映这些公共服务在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2)GDP不能反映经济发展的质量差异。经济发展质量很重要,它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表现。不同国家的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差异很大;不同国家的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差异很大;不同国家的排放强度差异很大。这些指标是反映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从而不同的国家之间,尤其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质量上的差异。GDP基本上不能反映这些经济发展质量上的差异。例如,2005年,我国GDP占世界GDP的比重是5%,但是我国许多资源消耗占世界资源消耗的比重都远远超过了5%,说明我国的资源产出率太低,或者说我国的资源利用效率太低。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质量上的差异GDP是反映不出来的。
    
    (3)GDP不能准确地反映财富的增长。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更大程序上决定于它所拥有的财富存量,而不是GDP。GDP是财富存量的重要来源,但财富存量的增长既取决于经济增长速度,也取决于经济增长质量。在经济增长质量较高的情况下,财富存量随着GDP的增长而增加;在经济增长质量较差的情况下,财富存量不一定随着GDP的增长而增加,甚至可能会随着GDP的增长而减少。
    
    一个国家的人民生活水平也在更大程序上取决于这个国家的人民所拥有的财富存量,而不是GDP。比如住房,大多数居民的住房都是过去建的,只有少数居民的住房是当年新建的。这就产生一个问题,住房的质量如何?住房的质量好,持续的时间就长;住房的质量差,持续的时间就短。所以如果住房的质量好,住房存量就会随着新建住房的增加而增加,居民的居住条件总体上会随着新建住房的增加而得到相应的改善;但如果住房的质量差,住房存量不一定会随着新建住房的增加而增加,居民的居住条件总体上不一定会随着新建住房的增加而得到相应的改善。例如,由于住房质量很差,新建住房的数量少于原有住房拆除数量时,居民的居住条件总体上就得不到改善。
    
    所以说经济增长质量对于财富的积累很重要。一般来说,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不高,但它们的经济增长质量较高,所以它们的财富存量逐步积累下来。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很高,财富存量积累得也比较快,但是相对于经济增长速度来说,相差很多,原因在于我国的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由于GDP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它也就不能准确地反映财富的增长。
    
    (4)GDP没有反映非市场性家务劳动。做饭、清扫卫生、照顾老人、教育儿童等家务劳动对于人民生活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发达程度不同的国家家务劳动的市场化程度是不同的。在发达国家,许多家庭雇佣保姆从事这种家务劳动;在发展中国家,雇佣保姆的家庭要少得多。按照国际标准,雇佣保姆所从事的家务劳动是一种具有市场交易行为的生产活动,这种活动所创造的价值应当计入GDP,而由家庭成员从事的无报酬的家务劳动,不纳入创造GDP的生产活动范围。因此,发达国家家务劳动市场化程度高,GDP就相应地多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家务劳动市场化程度低,GDP就相应地少一部分。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这种家务劳动都是客观存在的,只是由于市场化程度不同,GDP就有所差别。就这一点来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GDP之间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可比性。
    
    以上几个方面说明,GDP并不能全面地反映经济发展。
    
    2.GDP不能全面地反映社会进步
    
    (1)GDP没有充分地反映公共服务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许多公共服务,例如教育服务、科技服务、文化服务,在社会进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GDP对这些公共服务的反映是不充分的。如前所述,GDP是通过政府部门提供公共服务所支付的劳动报酬等成本来衡量这些公共服务的贡献的,但是这些成本并不足以反映这些公共服务在社会进步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2)GDP不能反映就业状况。GDP反映生产活动所创造的最终成果,但是,多少人参与了这些生产成果的创造,多少人想参与而不能参与这些生产成果的创造,不是GDP所反映的内容。也就是说,GDP不能反映就业和失业情况。
    
    (3)GDP不能反映收入分配是否公平。具有同样GDP总量的国家之间,居民收入分配状况可能完全不同,有的可能差距很小,有的可能差距很大。GDP不能反映居民之间收入分配的差距状况。
    
    (4)GDP不能充分地反映社会福利的改善情况。社会保障水平和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等社会福利的改善情况,难以在GDP中得到充分的反映。
    
    3.GDP不能反映资源环境的变化
    
    GDP是反映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但是经济发展往往消耗自然资源,经济发展也往往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GDP没有反映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资源消耗成本和环境损失代价。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逐步深刻地意识到改善环境的重要性,一些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改善环境。但是GDP只能反映相应活动所产生的经济上的收益,不能反映人类的这些自觉行为所带来的环境改善的效果。
    
    国际上有人提出绿色GDP的概念。这一指标力图在反映经济发展的同时,反映资源消耗的成本和环境损失的代价。这是一个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标,也是一个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指标,遗憾的是,目前还缺乏可操作性。因为大多数资源消耗和环境损失是没有经过市场交易的,因此找不到一个客观存在的价格来估价资源消耗的成本和环境损失的代价,这一点与GDP不同。GDP所描述的绝大多数经济活动都是经过市场交易的,市场价格构成GDP估价的重要的客观基础,资源消耗成本和环境损失代价的估价缺乏这样的客观基础。在国际上,还没有一个国家的政府统计部门正式地计算和公布绿色GDP数据,只有在学术机构有关于这一指标数据的测算和发布。一般来说,政府统计对统计指标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要求更严格,学术研究机构可以有更多的主观判断和灵活探索。政府统计机构如果计算和发布缺乏客观依据的,以主观估计为主的统计指标,那是很难有说服力的,不合适的。所以,绿色GDP的实施还缺乏坚实的实践基础。
    
    4.GDP不能全面地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
    
    (1)GDP不能全面地反映公共服务的改善对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质量改善的影响。行政服务、公共安全服务、教育服务、文化服务、医疗服务等公共服务的改善,能够有效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但是,如前所述,GDP是通过政府部门提供公共服务所支付的劳动报酬等成本来衡量这些公共服务的贡献的,这些成本并不足以反映这些公共服务的改善对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质量改善的影响。
    
    (2)GDP不能充分地反映社会进步对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质量改善的影响。就业状况、收入分配状况、社会福利状况的改善等方面的社会进步,能够有效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由于GDP不能全面地反映社会进步,所以它也不能充分地反映社会进步对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质量改善的影响。
    
    (3)GDP不能反映环境损失和环境改善对人民生活质量的影响。环境恶化了,降低人民的生活质量;环境改善了,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由于GDP不能反映经济发展所造成的环境损失代价和人类的自觉行动对自然环境改善的成果,所以GDP不能反映环境损失和环境改善对人民生活质量的影响。
    
    综上所述,GDP既具有重要的作用,又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应当准确地理解它,客观地评价它,正确地使用它,在它的适用范围内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在它不足的地方用其他指标来弥补。我们不能要求一个统计指标什么都能做,就像人各有所长一样。一个跳高运动员可能并不擅长于跳远,让他去跳远,他没有拿到好成绩就指责他,对他是不公正的。对待GDP,我们应当采取科学态度。
    
    许宪春,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兼任北京大学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增长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所名誉主任,北京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王雅洁)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