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仆忧心在安居

2012年02月02日 11:03   来源:东方网   司徒伟智

  看到一则调查信息,陆家嘴金融城70%的受访单身白领热捧“青年人才公寓”规划,就抽空去看个究竟。噢,已一批批紧锣密鼓地建造来着。难怪年轻人兴趣大,原来,公寓租价与浦西老式居民房相仿,住得起。又是为他们量身打造,20平米的“迷你公寓”内有独用卫生间和储存间,配备家电和家具,及电视和高速宽带接口,周边文体餐饮设施俱全。“设计好、选址好、建造好,新区政府为我们做了件好事。”

  浦东二次创业,学子纷至沓来。“江东子弟多才俊”,该高兴。然而,有收益必有成本。刚入门,薪酬薄,房价高企,何从买房?青年居住难,该你公仆烦。不安居,无以乐业。过去说民以食为天,现在该补充,民以居为地。费尽心思,打造广厦千万间,大庇浦东寒士俱欢颜,显示出一种深沉的宗旨意识。

  共产党的宗旨就是为民。当官做领导,炫耀不宜,捞钱切忌,实在一介公仆而已,“解悬拯溺是吾徒”(李少石烈士诗)而已。日间挥笔夜间思,无非忧民所忧,急民所急。所以,一个住房难,就该萦系于心。难忘老市长陈毅当年刚进城,鞍马甫卸,就用浓黑铅笔将上海地图上各处棚户区一一标明。因为他年轻时到过这“远东第一大都市”,深知大墙背后是星罗棋布的棚户简屋,油毛毡充屋顶,竹篱作墙,低矮又潮湿。他说得沉重:“上海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摇篮,可上海的工人就是在这样的''摇篮''里长大的!”尔后从曹杨新村到甘泉新村、宜川新村等相继崛起,原动力在此。

  事情自然不会一蹴而就。住房难题,背后有体制难题。计划经济体制下,什么都短缺,哪样都匮乏。工人新村是造了,就是造也不多,杯水车薪,实难解渴。终于走出积重难返的困局,要到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引入市场化机制,资源配置模式一变,于是资金啦、住宅啦,用《共产党宣言》的语言就是“仿佛从地底下突然呼唤出来的”!

  社会生活大变,但是共产党人的宗旨不变。单纯市场化,容易在促成效率的同时导致贫富差距过大哩。咋办?来个市场化结合公益化。政府再不能包揽一切,却须为弱势群体包括暂时的弱势者支撑住房保障,于是一声令下,包括租赁性质的“人才公寓”在内的保障房工程在全国铺开。

  这,当然可喜。不过,喜中有忧。先是,忧在量。即有的地方建造暴利的高档商品房竭尽全力,轮到修建保障房就视为“赔钱货”而推三阻四,不狠狠砍一半不罢休。不消说是反映出某些人宗旨意识的薄弱。

  如今经中央三令五申,量渐上去,又忧在质。既然当保障房是大包袱,于是马马虎虎,降低规格,偷工减料,什么“楼脆脆”、“楼倒倒”都出来了。还有消极者,即崔永元在政协会议上说的,有的地方“一提保障房,就是在偏远的郊区”。简直不考虑贫困户的上下班交通费啊。

  对照一下陆家嘴的重量又重质,某些地区公仆们的宗旨意识在哪里呢?

(责任编辑:年巍)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