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实践中收益更多

2011年02月11日 07:18   来源:人民日报   董洪亮

  近日,河南一位市委书记在聊天时说:“我们吸收了许多大学毕业生,经过锻炼,他们能说,会写,协调、处理事情的能力强。”这位地方负责人的话从一个角度反映了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同时对大学生社会实践也有一定启示。这就是,已掌握的书本知识经过实践的检验、深化,并加以融会贯通,才能形成比较全面的实际能力。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已经开展了20多年,各方积极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大学生们普遍认为,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自己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增长见识、提升能力,并促进日后的专业学习和职业规划。

  但是,大学生社会实践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据一项对9所高校的调查报告显示,社会实践参与度还不够高,实践内容和收获有一定局限,部分学生对实践的意义认识不足;实践活动缺乏有效指导和管理,与大学生对实践的期待有较大差距,50%左右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有一定的收益但没有突出的效果。

  那么,如何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实践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帮助青年学子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收益?

  就学生而言,提高对社会实践的认识十分重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践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书本、理论无法替代的作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个“绝”字,精妙地道出了“躬行”的重要意义,实践不仅可以使人们透彻地了解事物,洞悉其中的关键,而且能够帮助大家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把握事物的规律。所谓实践出真知。国外大学生也非常重视实践,有关专家说,德国大学生参加社会服务活动形成了一整套全国性的制度,美国近三成全日制学生和八成多非全日制学生每周工作20小时左右,日本许多大学课外参加工作的学生比例高达89%。

  就学校来说,应该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科学管理,尽力扩大学生的参与面,拓宽社会实践的范围,确保学生实践的师资健全、时间合理、评定规范、经费充足。变短期活动为长效教育,变临时考核为规范管理,把社会实践与就业结合起来。既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又不能忽略对大学生操作能力、沟通能力以及专业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国情,磨炼意志,陶冶品性,增长才干,服务社会。

  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社会尤其是地方政府也责无旁贷。在千头万绪的繁忙工作中,地方政府及其负责人也要伸出温暖之手,敞开宽阔的胸怀,接纳前来实践的青年学子并尽力为他们提供方便。大学生固然有稚嫩的一面,但也有追踪新知的锐气和捕捉前沿信息的朝气,会给地方带来清新的气息。近年来,山东蓬莱市完善服务措施,对来参加社会实践的大学生,该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和各实践基地统一备案、统筹安排,并建立跟踪评估机制,将参加社会实践表现好、成绩优异的大学生纳入人才吸纳、引进的重点对象。

  学生有热心,高校真重视,地方政府能配合,社会实践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大学生的受益才能越来越明显。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