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蘑菇危机”

2010年12月07日 08:03   来源:武汉晚报   林坤

  近日,北京市小学生张皓调查发现“蘑菇九成被漂白”,已发酵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奇怪的是,食用蘑菇安全与否逐渐退居其次,反而是几个政府部门的表态成为热议对象。

  事情大致是这样的:今年7月份,11岁的张皓在市区超市、郊区菜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地购买了16种食用菌。他按照四川省的地方标准进行实验,并得到了专业人士的指导。张皓的调查结论通过媒体公布后,很快有了权威反馈:北京市工商局工作人员称“小学生的检测不科学”;北京市食品安全办公室随后发布“食用菌合格率为97.73%”的市场抽检结果;中国食用菌协会则表示,“不相信小学生的实验结果”。

  于是,事情起了变化。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参与和讨论,成了对政府职能部门傲慢、偏见、不作为的质疑。本来人们一直就对市场监管乏力不满,充满狐疑,现在正好找到一个出气口,岂有不撒之理?

  若回到原本的轨道上来,蘑菇到底有没有漂白,光凭怀疑是不够的。也不是围观的人越多,讨伐的声音越大,就越证明真的是那么回事。所以小学生张皓亲自通过实验得出了结论,值得成年人们学习。现在多少人还在用事实说话,这是值得反思的地方。而对于官方来说,以实验对实验,以科学对科学来回应这件事,也就很容易平息。但是他们在真相与掌握真相的资格中选择了后者,并以此出发来反驳张皓的结论。这无疑是在垄断意见,消除不同的声音,不仅流露出自大和愚钝,也危及到自身的诚信度。

  12月5日的《新京报》有篇文章,探讨“荧光蘑菇”实验是否够科学,并认为张皓的实验确实存在缺陷。但这些并不重要,因为该文章的作者觉得,民众“用不着从技术上追究荧光增白剂是否有害。只需要知道国家标准是否有把荧光增白用于蘑菇的规定就可以了。”而监管机构就是来让大家知道后面一种信息的。所以,这场“蘑菇引发的危机”,只是人们普遍不信任情绪的一种爆发。尽管千万种食品从生产到销售,最值得依赖的还是政府和法律;然而一旦公共服务品质下降甚至缺位,我们看到,一个小学生的课外实验也能为风暴眼。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