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透露,今年高考的全国报名人数为946万余人,比2009年1020万的考生数减少74万人。戴家干表示,高考报名人数的减少,主要原因是因为我国按毛入学率计算的适龄入学人口数量在逐年下降。(5月28日 《京华时报》)
继09年高考同比减少40万考生以后,今年高考考生又同比减少74万人。高考考生人数下滑速度不断加快,引人关注。笔者注意到,戴家干把高考报名人数减少的主要原因归结为适龄入学人口数量逐年下降。客观地讲,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90后”一代绝对人数确实有所减少。但是,适龄人口减少是高考考生呈加速度下降的全部理由吗?答案是否定的。在此,我们不妨看看去年教育部公布的数据:高考人数同比减少40万,84万应届高中毕业生放弃高考。尽管教育部今年没有公布弃考数据,但是计划生育政策具有连续性,考生下降应该呈递减趋势,而不是“锐减趋势”。如果没有相当数量的应届生放弃高考,或者更早以前放弃学业,仅凭“适龄人口减少”这一条,高考考生一下子锐减74万人,是没有说服力的。
戴家干同时表示,“农村报名参加高考的学生人数还在进一步上升,因为在广大农村,上大学仍然是农家子弟跳出农门、改变命运的最重要途径。”从理论上,戴家干的说法不无道理。但是联想到高等教育现状与严峻的就业形势,很难让人相信这话没水分。当下,如果不是成绩优秀、运气不错或者有个好老爸,又有多少考生通过上大学改变了命运呢?这样看来,读书无用论思想蔓延,就业形势严峻也是考生减少的重要原因。
虽说“高考降温”未必是坏事,考生多元化人生选择应该得到尊重,但是严峻的就业形势让人纠结。现在,不仅专科生、本科生就业不理想,研究生就业也不容易。尽管官方数据显示,2009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7%,但是不少人对此用脚投票。还有毕业生揭开了“被就业”的秘密。让学生凭就业协议书领毕业证的大学不在少数。大学学费高昂,父母为供孩子上大学节衣缩食、扯债拉债,学生十几年寒窗吃尽了苦头,结果就业形势如此艰难,除了那些名牌大学以外,普通大学还有吸引力吗?对考生来说(特别是家庭困难的农村考生),如果成绩不理想,升名牌大学无望,还不如趁早打工挣钱,减轻父母负担,积累工作经验吧。“读书无用论”思想蔓延,部分考生选择放弃高考,是一种正常的想法。教育部何必强调“农村考生进一步上升”呢?
在我看来,考生减少,在强调适龄人口减少客观原因的同时,不能忽视就业形势严峻这一不争的事实。而且要反思中学应试教育弊端,提高中学教育质量,考虑改革高等教育积弊。当前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人才浪费的问题突出。由于目前大学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失衡的矛盾。大学生往往没有从事与其学历、专业相适应的工作,所从事的工作技术含量并不高。虽说大学生放低身段的务实就业姿态值得肯定,我们不应该对大学生卖马桶、零月薪就业之类的新闻说三道四,但是太多大学生毕业即失业,没有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工作,让人难以释怀。从这个角度看,学生弃考,学会一技之长,避开上大学就业难的尴尬,未必不是一种理性。
近年来,高校扩招是不争的事实,不仅本专科生规模大增。不少学校研究生招生规模超过了本科生。有消息说,今年研究生又将扩招。大学生数量是上去了,但是师资力量没有同步跟进。一名导师带几十名研究生的情况比较普遍。高等教育质量下降,读大学学不到真本领,就业也十分困难,不仅导致大批高中生放弃高考竞争,高等教育的积弊也暴露无遗。
所以,面对考生减少的现实,除了我们替那些弃考的孩子感到惋惜以外,教育部也别急于推卸责任,以“适龄人口减少”的套话模糊回应质疑。而更应反思部分学生弃考的深层次原因。改革应试教育体制,提高中学教育质量,改良高等教育生态,控制大学招生规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调整产业结构,拓宽就业渠道,十分必要。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