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二度改名:迟到的理性“回归”

2010年04月06日 10:57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丁永勋
    大学“大跃进”式的更名运动,现在看来,多数是一种幼稚的盲动。不但未能实现办学质量的升级,还丢掉了长期积累的专业优势和知名度。一些不成功的改名,已经成了经典笑话  

    日前,国家教育部致函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武汉科技学院自今年3月19日起更名为武汉纺织大学。据悉,这是我国目前唯一一所以“纺织”命名的大学。武汉纺织大学创建于1958年,原名武汉纺织工学院,是原中国纺织工业部直属的八所普通本科院校之一。1999年改名为武汉科技学院,这次重拾“纺织”本名,已经是二度更名。(据《楚天都市报》报道)  

    校名改来改去,当然每一次都有冠冕堂皇的理由:整合资源,提升质量,突出特色,反正总有的说。频繁改名,看起来有点折腾,但这次的“折腾”却被学校内外普遍看好。关键并不在“学院”升级为“大学”,而是重拾纺织老本行,找回自己的特色。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大学兴起一股改名潮。一批历史悠久的专业院校纷纷向“综合性”大学转型,尤其是纺织、农林等有些“土气”的大学,更迫不及待抛弃本名,一时间冒出很多孪生兄弟式的“理工”“科技”“工商”大学来。八所纺织类本科院校,也无一能够免俗。包括“国字号”的中国纺织大学,也改为莫名其妙的东华大学,所以现在武汉纺织大学才抢了个“唯一”。  

    大学改名,只是个表面工程,一般改名的学校,一是为了升级,二是为了扩张。升级扩张之后,学校的“级别”提高了,处级的升副厅,副厅的转正;学校也可以名正言顺地扩招了,占有的资源也相应增多,看起来既有面子又有实惠,当然学校和地方政府都乐此不疲。

    这种“大跃进”式的更名运动,现在看来,多数是一种幼稚的盲动。不但未能实现办学质量的升级,还丢掉了长期积累的专业优势和知名度。一些不成功的改名,已经成了经典笑话。  

    说到底,大学的改名扩张,也是高校过度行政化下的蛋。主事者的面子和政绩都有了,教育规律却被抛在一边,最后买单的,还是众多学生和家长。专业高校和职业院校,纷纷向综合性大学迈进,不管有没有条件,都去开一些热门专业,加剧了学生就业困难;社会急需的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即使工资待遇提到很高,不少高校却并不培养;一些需要专门人才的企业,甚至不知道去哪里招聘。  

    因此,一些改名的大学陆续“回归”本色,是深思熟虑后的主动而为,也可能是基于现实的要求。此外,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不久前表示,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高考报名人数下降,未来十年部分高校将面临破产。“破产”危机最紧迫的,可能就是那些缺乏特色又盲目求大的大学。  

    教育先进国家的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大学也应该是分层的,有综合型、研究型大学,也要有专业型、应用型大学。大学本无高低之分,只有办得好坏之说。专注一个领域,办出特色,小学校也能办出“世界一流”来。法国的巴黎高等矿业学院、俄罗斯的莫斯科国立纺织大学,名字虽然“土气”,但并不影响人家成为世界知名的高等学府。

    因此,在经历一场集体盲动之后,一些高校改回本名,应该看作受到市场和教育规律的教训后的一种理性“回归”,只是这种回归稍晚了些。不过,只要办学理念与校名同步回归,一切都来得及。这对高校、对学生,都应该是一个利好。  

(责任编辑:年巍)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