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民刘某起诉央视《鉴宝》节目专家毛晓沪,称花387万元从毛晓沪手里购得假宋代汝窑碗1只,要求其返还货款及损失596万元。法院驳回原告起诉,称双方不存在买卖关系。毛晓沪称鉴定专家之间存在争议,是否造假难以定论,原告所持官方鉴定书无法律效力。(12月23日《北京晨报》)
据说自江苏卫视在全国最早推出《家有宝物》之后,最多时鉴宝栏目达50多个。既然要鉴宝,光有主持人显然压不住阵,于是“鉴宝专家”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的古迹和铺天盖地的赝品之间、藏家与专家之间、传统眼学鉴定权威与现代技术权威之间……话语权的争夺战不亦乐乎。
熙来攘往,逐利使然。6年来,央视鉴宝节目专家毛晓沪被指出售假文物,先后遭遇拘留、取保候审,在最终被认定不构成刑事犯罪之后,他又被推上被告席。是是非非,局外人很难一眼看清,但围绕“鉴宝专家”衍生出的诸多骗局,确实不是无中生有。
今年9月份,商人谢根荣骗贷案进入二审。“故事”是如此开演的——中国收藏家协会原秘书长王文祥、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杨伯达、北京大学宝石鉴定中心原主任教授杨富绪等,围着装有“金缕玉衣”的玻璃柜子走了一趟,就给出了24亿的估价;拿走了几十万元的专家评估费,而“金缕玉衣”的主人则拿着这份天价估价报告去银行骗贷6个亿。文物泰斗尚且如此,民间专家如何能保持淡定?
鉴宝专家并无原罪,但前提是这个行业也当有“公序良俗”。就此而言,当须三方努力:一者,公权专家当恪守职务边界,比如陕西省文物局此前就一纸规定,叫停了省内文物系统干部职工参加寻宝鉴宝节目,要求陕西省各市、县文物行政部门严格约束本系统员工不迎合、不参与“鉴宝”、“寻宝”类节目;二者,以司法判决捍卫法治威严,比如我国刑法中就明确列有“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承担资产评估、验资、验证、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等职责的中介组织及其人员,故意提供虚假证明文件、情节严重的行为;三者,追究为“山寨专家”提供话语平台的连带责任,对那些炒作起家的“鉴宝专家”,应附带责罚幕后“推手”。
相关评论:
盲目投资热下,“伪鉴宝专家”自然有市场
法律管不管“给钱就穿越”的鉴宝专家
(责任编辑:王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