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经济眼 > 正文
中经搜索

“限购令”即将到期,房价向左向右?

2011年12月01日 07:03   来源:济南日报   惠铭生

    厦门、苏州、青岛等城市在颁布“限购令”时都曾明确规定,12月31日为限购政策执行的“有效期限”。这些城市的限购政策将在今年年底到期,政府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对明年限购政策是否继续执行明确表态。多数观点认为,明年多数城市仍会继续执行限购政策。(11月30日《扬子晚报》)

    “量价齐跌”、“寒冬已至”、“拐点初现”、“退房潮”、“崩盘说”……近一段时间,各种媒体有关楼市的报道铺天盖地,种种观点让人眼花缭乱,这说明这轮房地产调控成效逐步显现,部分城市房价开始出现明显松动,房价下行拐点基本明确。这其中,“限购令”是抑制房价上涨的一剂猛药,功不可没。

    但是,12月31日后“限购令”是否持续执行,将直接决定楼市的走向以及房价向左还是右———若持续执行“限购令”,将会巩固和扩大宏观调控成果,挤压房地产泡沫;若是取消“限购令”,社会“热钱”或将再次涌入楼市,“炒房客”卷土重来,持币待购者或对房地产调控下调心理预期,买升不买降,届时房价可能强势反弹,此前的所有调控努力将前功尽弃。

    多年来,个别地方政府对打压虚高房价一直态度暧昧,原因在于地方政府是高房价的直接“受益者”,地方GDP数字的升降、财政收入的增减、土地出让金的多寡等,都与楼市是否“繁荣”、房价是否高企休戚相关。经过本轮严厉的房地产调控之后,前11个月全国15个城市土地出让金锐减千亿元;各地房地产行业税收也是大降,如上海第三季度房地产行业税收仅为4亿左右,比二季度减少九成。日前房地产界人士任志强一针见血地指出:“房价跌得不算多,地方政府比开发商要急。”

    事实证明确实如此,佛山、海口等地“宽限令”朝令夕改,一些地方“大员”频繁进京游说中央相关部门,试图力阻楼市调控、取消“限购令”,甚至阳奉阴违力挺地价,制造房价下跌假象,其目的就是为当地房地产业畸形发展保驾护航,确保自己的一方政绩。限购政策到期之后是否持续,地方政府态度暧昧、三缄其口,骨子里所想的恐怕是取消“限购令”等宏观调控政策,迎接房地产业所谓的“春天”。

    最近温家宝总理、李克强副总理都明确表态,房价调控政策不会放松,给公众吃了一颗“定心丸”。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在中央有关部委的主导下,一些地方政府推出“限购令”,本身就是一种权宜之计,前段时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就表示:“楼市限购政策是一个行政办法,是我们不得已而采取的办法。”“限购令”能否持续虽然取决于楼市的走势,也不可小觑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利益博弈的结果,假如地方政府的“声音”占据上风,或是“暗度陈仓”对抗中央调控政策,“限购令”将会沦为一纸空文。

    作为楼市调控临时性政策的“限购令”,虽然是抑制房价虚高的一把利剑,但是不具有持续性,到期后何去何从,充满变数;房价向左还是右,不可预测。抑制房价、确保楼市健康发展不宜过度依赖“限购令”。当务之急,一是可将“限购令”写进相关法律,以法律的名义抑制房价虚高,毕竟房子的功能是住的,而不是用来炒着发财的;二是能否探究新办法打压楼市投机行为,比如推行“房产税”取代“限购令”等。

 

 

相关评论:

 

放松“限购令”是在为“炒家”开后门

 

楼市调控方显效 “双限”缰绳岂可松

 

“限购令”不应以“暗度陈仓”的方式终结

(责任编辑:王国信)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