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形势稳定助力中国经济加速度过“回升期”

2011年11月30日 06: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烁岩

    欧美主权债务危机不断深化,全球金融市场持续动荡,新兴经济体通胀难下高位,发达国家失业率不断攀升……金融风暴影响的严重性和经济复苏的曲折性都超过了人们的预期。经济危机是失业的代名词,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各国本就十分紧张的就业形势更加恶化,失业人数急剧增加,就业已经成为各国不得不慎重考虑的问题。

    从西班牙的“3月15日运动”到英国伦敦的骚乱,再到美国的“占领华尔街”运动……发达经济体相继陷入危机,而持续居高不下的失业率,特别是青年人的失业率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数据,其越来越成为影响这些国家政治和经济生活的严重社会问题、政治问题。

    当然,失业并不是发达国家“特有”的问题,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亦是如此,中国当然也不会例外,而且,中国所面临的就业压力甚至更为巨大。除了来自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内部的就业矛盾也一直比较突出——毕竟,中国要以世界上9.6%的自然资源、9.4%的资本资源、1.85%的知识技术资源,以及1.83%的国际资源等,来为占世界人口26%的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

    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要像中国这样提供7亿多个工作岗位——对中国政府来说,这是极其艰难也是极具挑战性的一个任务。即便是在经济发展正常的情况下,这也是令世界上任何一个政府都感到极为头疼的问题,而随着经济危机的来临,无疑更是雪上加霜。有人说,中国正面临一场世界上最大的就业战争,这一点也不为过。

    然而,相比发达经济体的一败涂地,中国的表现可谓“可圈可点”。来自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最新统计数字显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与二季度末持平。而在这个时候,美国失业人口总数已接近1390万,其中失业时间超过27周的长期失业者总数为590万,占全国总失业人口的42.4%——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历次经济衰退中失业人数最多的一次。

    就业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西方陷入就业危机,甚至引发社会动乱,是西方资本主义负债经济不可持续性的结果,它反映出发达经济体多年来在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金融结构、财政结构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扭曲。而对于中国来说,就业形势向好,说明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根基并未动摇,中国经济的活力并未减退。

    经济学家认为,今年中国经济中存在五个要点:第一稳增长,第二防风险,第三调结构,第四转改革,第五惠民生。就业持续增加,既是“稳增长”的结果,又是“稳增长”的动力和保障——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对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稳定剂”的作用。

    从今年的各方面的数据来看,这一“稳定剂”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尤其是在提高居民收入方面。今年一季度,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加,而且一个很明显的趋势是,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明显缩小——一至三季度城乡收入比分别为2.73:1、2.99:1和2.77:1——这是2002年以来首次回落到“3”以内。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各个因素都是相互关联的,不论稳增长、防风险,还是调结构、转改革、惠民生,都不是独立的,他们相互影响。就业、收入形势双双向好,释放了大量积极信息,它既是对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的肯定,也为之后的发展做了较好的铺垫。因为,只有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得到满足,社会才能实现良性发展。

    更进一步来说,劳动不但是劳动者及其家庭维持生计的基本手段,也是他们融入社会、获得人生尊严的必要前提。从长远来看,这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力”之所在,也必将推动经济继续稳定、健康地发展。这对于正全力从“回升向好”转向“稳定增长”的中国经济来说,具有强大的推进作用。

    不过,仍值得一提的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仍然错综复杂,制约经济平稳运行的矛盾和问题还有不少。对此,我们必须冷静观察、科学判断、未雨绸缪、沉着应对,只有牢牢把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才能巩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形势。(烁岩)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中国经济将实现“软着陆” 不会“二次探底”


稳定——国际金融危机中的中国角色


新一轮改革开放和走向改革深水区的历史机遇

(责任编辑:李焱)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