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晓阳:寻租空间不除,内地电厂难以扭亏为盈

2011年11月30日 06:11   来源:中国经济网   

    沿海和内地电厂存在两套不同的采购体系,具体体现在价格和检验两方面:沿海以第三方商检作为购煤标准付款,少有内部检验,由是保证公正客观;沿海价格亦比较透明,由是寻租空间不大。而内地部分电厂没有公开招标体系,检验不承认第三方体系,主要推行自己内部认证。(11月29日《21世纪经济报道》)

    许多人不明白,内地的火电厂为什么会大面积亏损,而沿海地区的火电厂却普遍运营良好?其实原因很明显,就是在“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的内地电厂里,有一些采购人员抱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想法中饱私囊。

    据调查显示,一煤商若想给湖南一家电厂供煤,需要给负责采购的电厂燃料部30-50元/吨的回扣,还有化验处20元/吨的费用。可以设想,一个100万千瓦装机的火电厂,如果每年烧煤300万吨,按50元/吨的中间费用计算,轻易就可赚取1500万元。这笔巨款就这样被“硕鼠”们装进了自己的腰包,而最终受损的却是电厂。

    权力寻租空间巨大,煤商与采购人员一味追逐个人利益,其结果是,有煤商索性就在煤里加碎石,“一车皮煤炭60吨,有的煤商敢装近10吨的煤矸石,有的干脆就放一两吨的碎石”,而电厂只拣好煤来检验。采购混乱,内外勾结,造成国家财产受损,电价居高,百姓的血汗钱流失。

    采购体系不健全,寻租空间就会膨胀,内地电厂的亏损就不会停止。对比沿海与内地的采购标准就可发现,内地自行定价的采购标准存在巨大弊端。据中电联透露,重点合同煤的兑现率仅在50%左右,而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称高达90%以上,事实上双方都在倒卖重点合同煤,但应该是煤企方面比较多。

    内地电厂公开招标采购用煤是大势所趋。取消重点合同煤,与市场煤接轨,第三方检验评价机制是对电煤买卖双方的有效监督,也是消除寻租空间、遏制中饱私囊的有效途径。监管越多,竞争机制越活跃,采购就会越透明,灰色链条也就越容易被砍断。

    然而,要变换内地的采购体系,并非易事,这还要看主管部门是否有决心以及电厂内部的运行机制能否有效改革。这牵涉到其中不少人的利益,如果没有壮士断腕的魄力,很难成行。但必须明确的是,内地电厂要想遏制普遍亏损的现状,唯有汲取沿海地区的先进经验进行改革,否则迟早会被蛀虫掏空,导致企业破产。莫忘记: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万晓阳)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责任编辑:武晓娟)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