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2010年中央部门预算首次实现向社会公开,全年共有74个中央部门亮出账本,向社会公开了部门预算收支总表和财政拨款支出预算表。
自1999年启动新一轮预算改革走到今天,预算制度对于中国国家治理的重要性,对于推进政务公开、扩大民主的重要性,已经日益深入人心,把“公共”性质的财政预算当成机密的观念已经越来越不被认同。
近些年,从中央到地方,在一定程度上展示着推进预算公开的努力。这些积极的变化使公众在一定层面了解了公共资金如何再配置,将要如何使用,对公众透过预算信息较为全面地认识国家的政策取向,并为公众监督政府提供条件有积极作用。此次74个中央部门亮出账本,是一种进步。
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是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根本方向。现代公共财政的要义是所有公共资金的取得必须获得人民的同意,所有公共资金的支出必须遵照人民的意愿来安排并接受监督。更深层地来看,财政预算,还面临谁来公开、怎么公开、公开的领域、公开的力度等多层面的问题,进步不应成为孤本,进步也不能在原地踏步,预算公开直面摆在眼前的问题,不断向前推进,这是方向。
首先,预算公开覆盖涉及所有有公共资金收支行为机构和部门。客观来说,像党务部门、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等,都以财政供养其运转,都有自己的账本,也都应在预算公开的范围之内。
其次,预算公开即使主要指向政府,也还有很多问题需要重视。比如此次171家中央部门,74个能够亮出账本,固然是一种进步,但还有近100家没有亮。2009年12月,国务院曾为公开部门预算列出了时间表,争取3年内实现向社会公开全部部门预算,有些部门没有公开预算虽在时限之内,但总的来看,迟早应该公开。
一些问题有更加具体的表现。目前各中央部门公开的预算信息,主要是两个总表,“收支预算总表”和“财政拨款支出预算表”,总体来说,这些预算信息还是比较粗线条,预算的框架是有了,但缺乏足够的细节,表内所列支出项目大多为一般公共服务、外交、住房保障支出等,公示深度也还显得不够。
另外,对于公众关心的“三公”消费(公款吃喝、公车费用、公款出国)等问题,无论是在中央还是在地方,在目前公开的预算中还甚少体现,政府出于积极稳妥的考虑,循序渐进,但加大公开力度、细化和扩大公开范畴,预算公开与民众期待之间的距离还应进一步缩小。
更进一步地,我们期待政府不仅公开预算,同时也能公布决算,让公众比较明白地知道政府拿了钱打算做什么、正在做什么、已经做了什么,决算和预算信息的充分公开,也当允许广泛的讨论、质疑甚至批评,依托良性互动,使公共财政走向阳光财政。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指出,要把政府所有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形成覆盖政府所有收支的预算体系,路径是明确的。预算公开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情况复杂,涉及面广,但不负人民期待,把预算公开向“精细化”、“深层化”、“民主化”推进,还需有更大作为。
(责任编辑:张秀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