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讨论如何解决住房问题的人,都是没有住房后顾之忧的人,是解决不好的。”上海市长韩正这样说(1月20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韩正市长的这句话,指出了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政策制定者往往是“事不关己”的局外人,却要去制定关乎“局内人”切身利益的政策,所制定的政策与现实难免“两层皮”,与“局内人”的实际境遇和诉求相去甚远。
比如解决住房问题,政策制定者大部分有房子,他们哪能对房奴、蚁族的苦衷感同身受?他们对抑制房价怎会有强烈的紧迫感?近年来,亦有个别官员称自己买不起房,一直租房子住,公众曾一度为此感到欣喜——不是幸灾乐祸,而是寄希望于以官员对高房价的切身痛感,促使地方政府真正想办法抑制房价。
同样是住房问题,前不久住建部出台的《商品房屋租赁管理办法》,相关条款意在抑制群租,遭到了社会舆论的质疑和批评。那么,制定这个《办法》的人员中,有没有收入很低不得不群租或租住地下室的人呢?恐怕没有。汽车税收相关规定受到普遍质疑,也是这个原因。
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局外人决定局内人利益”现象,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怎么办?办法有两个:其一,正如韩正市长所说,公共政策制定者必须多到基层群众中去看一看,听一听民众的呼声,这样才能拿出符合实际的办法。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多搞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当然,光了解群众呼声还不够,还要让群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让利益相关方进行充分博弈和协商。
如果有很多官员像很多普通民众那样买不起房,如果严格规范公车消费甚至取消公车,如果官员的收入与普通民众相差不大,如果官员子女上学也没有门路可走……那么,有关房价调控、汽车税费、收入分配、教育改革等方面的公共政策制定,定然会更加贴近现实,更加符合民众的权利和意愿。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