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零帕族”之后,一项调查显示:已经有20%本科学历人群表示可以容忍在半年时间里接受“零月薪”。只有没看到,没有想不到。5月26日《青年时报》上一则有关“跑腿族”的报道再次将笔者引入对“大学生就业”的思考中。据悉:随着越来越多大学生宅男、宅女的出现,各大高校内出现一个特殊团队“跑腿族”。他们主要由家境贫寒的大学生组成,专门为“偷懒”的同学跑腿拿外卖、领包裹、送东西,收入每月在500元左右。
大学,早已不是象牙塔了。在无孔不入的“拜金洪流”冲击下;加上相对于中学,大学离“生活”、“压力”和“社会”越来越近,纯洁的同窗友谊的味道越来越淡,利益的关系越来越赤裸裸。当“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变成了“帮我跑腿的伙计”,“同桌的你”变成了“给我发工资的她”,我们的青春,还有多少美好可以回忆?人生,还有多少纯真可以重来?
站在理性分析的角度上,“跑腿族”虽然不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但决不能忽视其对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在“大学掏粪”、“硕士生做保安”这类消息刺激大家想象力的同时,大学生就业早已不是“好的愈好、坏的愈坏”的“马太效应”,而变成了纯粹的“破窗理论”。甚至可以说,“跑腿族”就是大学生就业的“破窗”之一。
过程是这样的:在校期间的兼职、打工经历常常成为用人单位考查应招毕业生,决定用与不用的重要因素。既然在校兼职期的月薪不是很高(500元),那正式进入工作岗位的工资也就不必给得太诱人。因为已经有辛辛苦苦,跑腿服务,月入500的这碗酒垫着,相对较低的月薪也是可以被接受的。
这还不是主要问题,“跑腿族”的出现还可以与“学历高消费”的议题接上轨。既然500元(甚至不到)的价格可以雇你跑腿一月,那1500元是不是可以请你帮我们扫一个月的厕所,或者刷一个月的马桶。长此以往,当我们的企业习惯了雇大学生跑腿、清洗马桶,那就是另一个议题了。
破窗理论是这么一个经典的实验论据: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原来企业出于对知识的尊重和相关规定不会给很低的工资、消费较高的学历,经过“跑腿族”、“洗衣服族”等一些群体自发出来做论证,“学历高消费”也就变得名正而言顺了。
说“跑腿族”不公平、不平等笔者没有发现。但会不会影响毕业生就业,还请大家决断。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