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控投鼠忌器比房地产崩盘预言更可怕

2010年03月29日 10:08   来源:红网   陈庆贵
    房地产频遇调控,一份“房地产崩盘时间表”也开始在网上流传。它回顾日本1985年~1991年房地产市场走势,发现与中国2005年~2008年房地产市场走势颇为相似,最后更预言中国房地产会在明年崩盘。(3月28日《广州日报》)

    其实在我眼中,中国房地产会不会在明年崩盘只是预言,不妨姑妄听之。虽然,中国楼市发展轨迹症状表现与日本有惊人相似,经济起飞晚了近30年的中国,金融危机过后地产价格依然火热。今年2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0.7%,新建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3%。经济学家汤敏不无忧虑地表示:“现在的楼市确实和当年的日本非常相似。树长不到天上去,这样下去早晚要出问题。”中金公司香港研究部副总经理沈建光也表示,近期确实有部分投资者认为中国房地产泡沫严重、经济过于依赖出口、货币面临升值压力等等,都与上世纪80年代经济泡沫破裂前的日本类似。此外,中国也与当年日本有相似的低消费率、高储蓄率。在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方面,中国也和以前的日本雷同。

    然而,中日社会制度毕竟有着本质分野,政府对银行和企业的控制力、市场广度、银行体系和人口结构等都不相同。中国金融体系与美国日本甚至香港地区迥异,央行对房地产信贷控制力更强。泡沫前日本政府并未对商业银行采取有效措施引导监管,而中国政府对银行和企业有很强控制力,可以引导资金流向出台政策打压房地产泡沫。1985年日本城市化率达76.7%高点,城市化接近尾声;而中国城市化进程尚处加速阶段。换言之,只要吸取日本经验教训,采取前瞻有效政策,日本历史就不会在中国重演。

    然而说中日不具类比性,是不是说中国房地产就无崩盘可能?非也。首先,中国房地产有病且症状与当年日本一样。中国房地产存在泡沫已成为当下学界政界业界民间四方共识,所存争议只是泡沫大小而非有无泡沫。其次,任由泡沫做大必然导致地产崩盘已为世界历史佐证了的普世教训,换言之,泡沫导致房地产崩盘不是会否而是何时。诚如汤敏观点,过去对房地产调控,全世界政府应该说都是失败者。否则,美国也不会在次贷危机面前栽下这么大跟头,日本也不会出现20年经济低迷。英国、爱尔兰、希腊、迪拜目前正在为房地产崩盘而苦苦挣扎。更有意思的是,几乎所有国家都多次绊倒在房地产这一块“石头”上。

    要命的是,中国现下尚沉湎于泡沫迷醉狂欢的房地产相形当年日本潜伏着更大危机。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室主任易宪容如是诊断,当前高房价症结在难以抑制的投机性需求。中国大量二三线城市如今还可以吸引投机资金。故这几年房地产整体还难以遭到崩盘结果。“但是一旦房地产泡沫破裂,后果将会比日本更严重”。老实说,当下中国房市之所以难以抑制病态疯狂的投机性需求,与其说是投资渠道狭窄和房价上涨预期等经济动因使然,毋宁谓之官员投鼠忌器心理使然。在我看来,近年来政府一而再再而三出台房地产调控政策,然而每次调控过后,人们见到的依然是“屡调屡涨,屡涨屡调”的尴尬窘局。当公众对“狼来了”的调控耐心信心所剩无几,投机性需求难抑甚至逆势井喷则一点也不奇怪。

    值得注意的是,客观上,现时房地产在不少地方已然对地方政治经济社会形成深度绑架和多重套牢,由此衍生一种流行论调在官员中甚嚣尘上,不少官员以及御用帮腔者和为利益集团张目代言的吹鼓手单维认为,房地产是地方经济支柱产业,拉动上下游数十个产业,牵一发而动GDP地方财政劳动就业全身。我把它看成是一种投鼠忌器叶公好龙心态。在如是心态作用下,出台房地产调控政策效用自然难脱或无的放矢或隔靴搔痒或拳头打在棉花上的窠臼宿命。比如早先“70/90”等调控政策,大多过于微观难以起到有效调控作用;再比如,现下有些地方减少停止供地等措施背离市场规律,非但未能如图遏制炒地为房价釜底抽薪,反而由于减少供给造成心理恐慌为虚高房价火上浇油。而且,纵观近年来房地产历次调控,始终缺乏一个明确目标指向。比如:调控的目标愿景到底是什么?究竟是保证“人人有住房”还是“人人有房住”?

    应当说,未来中国房地产调控面临两条现实出路:一条是,独树一帜为世界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房地产逢凶化吉遇难呈祥的成功之路。正如专家所言:用调控通胀的机制来调控房价,首先建立统一的房价指标体系,建立城市普通住房价格指数,同时设立不超过居民年收入增长率房价容忍指标,一旦超标即行启动调控机制。事实上,中国完全具有天时地利条件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建立一套完善的调控房价体系,理想愿意景是藉以这一体系让中国房价在不久将来实现“软着陆”。另一条则是谁也不愿意看到对谁也没有好处的房地产崩盘之路。

    我想说的是,中国房地产果欲规避误入崩盘之路,当务之急是相关官员要摒弃投鼠忌器心态,对中国房地产来一次脱胎换骨的手术。

(责任编辑:年巍)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