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金刚:停发新股,才是当下治市的根本

2012年01月10日 10:06   来源:中国经济网   

    资本市场是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窗口。中国要获取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必然要借助强大的资本市场实现经济结构调整,推动市场化、国际化的进程。然而,中国资本市场从建立之初,其功能定位就发生了些许偏差——最初是为了促进国有企业改革,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解决转制过程中所需的资金问题;之后,为企业融资始终是中国资本市场的核心功能,而对于投资者的利益却一直无暇顾及。

    投资者对股市最大的信心来源在于回报,没有回报的股市,恐怕只会是融资者的天堂,而成为投资者的“滑铁卢”。对于中国投资者来说,2011年不是一个给力的年份。这一年,1.25亿股民的财富平均每天蒸发286亿元左右,全年市值缩水7万亿元,超天津、山西、重庆等14省市GDP的总量;这一年,A股包括IPO、增发、发债在内的融资规模接近2万亿元。

    泰国女总理英拉一语令国人哑然:“像中国那样,以牺牲底层群体发展证券市场的事情,绝不会在我国发生。”的确,我们努力发展了20多年的证券市场,带给国人的难道真就是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导致中国股市熊冠全球?又是什么使得中国股民伤痕累累呢?新华社就曾发文指出,新股发行问题,表面看来是高发行价、高市盈率、高超募金额的“三高”问题,但深究原因,是中国资本市场建立之初,制度设计留下的后遗症。由于制度设计问题,中国股市更多的是偏向融资者,它的好处是让企业得利,支持其发展壮大,吸引上市资源留在A股;不利之处是投资者可能成为纯粹的奉献者。这种涸泽而渔的方法,就会导致投资者信心俱无,长此以往会造成证券市场吸引力降低。

    股市毕竟是一个社会公众投资人的投资场所,是对社会公众的闲散资金进行优化配置的市场,它的主体理所当然地应该是社会公众投资人。因此,社会公众投资人的投资资金回报率应该是检验市场效率的关键指标之一。可惜的是,这个指标一直并不为人所在意。查一查这20多年来的分红记录,以及各种各样把左手股份分给右手的做法,特别是一年比一年扩张的巨额融资规模,很难不让数以千万计的社会公众投资人感到困惑,更不用说股市中明显存在的政策与制度红利偏向问题了。

    虽然说市场有自己的运行规律,但中国股市并不是一个成熟的市场,并不是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所说的“市场化”了的市场。中国股市中充斥着完全被操纵的新股发行,数量庞大而且成本低得可以忽略不计的大小非套现,还有狮子大开口的定向增发……这样一个股市,何来市场规律可言?

    新股乱发,各界都在指责,已经到了怨声载道的地步,但还是不能遏制住众多企业上市圈钱的步伐。证监会网站也显示,本周的前四个工作日,每天均有四家拟上市公司接受首发审核;根据目前已发布的公告来看,周五也有人民网和富春通信两家公司上会,本周至少有18家公司闯关IPO。加之上周已上会的12家企业,本月前两周便有27家拟上市公司密集上会,审核节奏大大快于往年同期。

    中国股市必须兼顾融、投资者双方利益,股市才能健康发展。在这个市场中,无论是散户投资者,还是机构投资者,他们手中的钱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钱。以伪“市场化”为噱头继续鼓动发行新股的做法是极其错误的,这不仅增加了拟上市企业粉饰业绩的冲动,也降低了资本市场服务于经济的能力。多多益善的伪“市场化”新股发行除了保障少数人一夜暴富外,造成大多数投资者伤痕累累,这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分有害。

    职业投资者、独立财经撰稿人皮海洲先生认为:“就目前的情况来说,多发行一只新股,就是放任现行不合理新股发行制度的流毒对股市多一份毒害……也只有叫停新股发行工作,才能表明管理层救市与治市的决心。”对此,笔者深以为然。立即停发新股,认真研究、改进一下新股发行的方式与方法之后再继续,不失为治市、“救市”并举的一项重要举措。(郝金刚)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新股贱卖是件好事

 

  聚焦次新股

 

  新股:傻子和骗子

(责任编辑:王雅洁)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