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峰:中国证券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

2011年11月02日 06: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日渐低迷的成交量、空空荡荡的营业部交易室,都是投资者信心流失的真实写照。A股到底还有没有投资价值?股市的赚钱效应什么时候才会再度显现?触底2307点后的A股反弹能否持续?本报联合“证券之星”的网络调查结果显示,今年前三季度,超过88%的被访者声称自己投资亏损;亏损股民中,24.87%的人亏损幅度超过50%。(11月1日《上海证券报》)

    什么是中国证券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打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官方网站,一排醒目的大字映入眼帘:“保护投资者利益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看来,中国证监机构是把“保护投资者利益”作为衡量工作得失的最高标准、“重中之重”!

    没有投资者,就没有资本市场;没有投资者的信心,就没有资本市场的活力。那么,中国股民的信心何来?当然是回报,这是中国广大股市投资者不辞辛苦想得到的。

    然而中国股民得到的是什么呢?是“超过88%的被访者声称自己投资亏损;亏损股民中,24.87%的人亏损幅度超过50%”;是听了近20年的托词:诸如“对证券知识缺乏系统性了解”、“风险意识还比较薄弱”、“投资行为非理性”等等。“股市有风险,投资须谨慎”,即使起初还懵懵懂懂,20载的春秋里总该悟到什么吧!或者说“保护投资者利益”仅仅止于口号?

    有人把中国股市形容为“体质不良的大胖子”,说它“胖”,是因为截至2010年,沪深两市的股票市值总计达3570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的纽交所;说它“胖”,还因为去年一年两市IPO高达700多亿美元,香港和美国也望其项背。

    “胖”就“胖”一点,公众也不怕,可就是“虚”,体质不良。中国资本市场“暴涨暴跌”、“投机成风”、“老鼠仓泛滥”等乱象不断浮现,都说明了股市制度设计短板及监管不利。

    正是因为中国证券市场存在“大而不强、法治欠缺、人才匮乏、监管滞后”等弊端,才会出现“飙泪就能闯关”的股票发行审查,才会有不把股民当“大爷”的上市公司。

    此外,之前推出的“股权分置、股指期货、融资融券、创业板、转融通”等产品,后续的制度跟进和配套措施是不是都到位呢?“公开、公平、公正”是市场经济的最高原则,当然也是中国资本市场必须坚持和恪守的立场,那么,证券发行、定价、交易等市场运行各环节是不是都坚守了这一原则呢?真正做到“依法治市”了吗?

    2011年10月31日的英国《金融时报》上有这样一段话:“回头审视,何为有效监管?国际证监会组织证券(IOSCO)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衡量标尺,他们总结了证券监管有三大目标:保护投资者利益;保证市场公平、有效和透明;减少系统风险。”由此可见,真正有效的监管在于为投资者提供一个友善的博弈场所,而中国资本市场的监管改革之路尚未完成,

    事实上,多年来,无论是国内的专家、学者,还是普通股民,“建言”都不在少,关键在于中国证券监管者能不能“察纳雅言”,真正把“保护投资者利益”当成工作的“重中之重”。(王振峰)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尤建新:健康中国股市必须首先规范保荐行为


谭浩俊:唯有大力度改革,中国股市方能走出低迷


郭有信:“女老总挥泪闯关IPO”是投资者的噩梦


中国股市正深陷制度性危机

(责任编辑:武晓娟)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