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元直:打造与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文化大国

2011年11月02日 06: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在我们的社会里,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往往比一个比腰缠万贯的人更受国人尊敬。对于一个国家来讲,则更是如此。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沧桑巨变,国家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经济发展成果举世瞩目,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从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到超过德国成为世界最大出口国,再到林毅夫任职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朱民任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副总裁,任何重大的国际会议都不能没有中国的“声音”……

    同时,中国对世界的文化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不仅每年来中国旅游的外国人络绎不绝,而且孔子学院已在世界各地建立并受到广泛欢迎,甚至一些国家还掀起了“中国热”。

    但我们还应当看到,现在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世界政治中离开中国不行;中国是经济大国,在世界经济中离开中国也不行;可在文化方面,情况就不一定如此了。不仅中国文化产品对外贸易还保持着巨大的逆差,而且在重量级的国际学术舞台上也很难听到中国学者的声音。

    有鉴于此,“打造与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文化大国、缩短国家软实力与硬实力相差的距离”就成为了当下国人的普遍诉求。

    近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决定》从8个方面分析了当前文化领域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包括一些地方和单位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文化在推动全民族文明素质提高中的作用亟待加强;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更为紧迫等等。

    中央重视并计划全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这个方向无疑是积极与适时的。

    从世界角度来看,美国是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大国,美国政府一直以来就把文化产业作为国家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来大力发展。美国人早早就认识到,经济效益不仅是佐证文化价值和社会效益的重要元素之一,而且更是支持和提升文化艺术价值和社会效益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一直以来,美国都致力于通过走产业化的道路,并结合新媒体科技和现代金融体系打造规模化的文化产业航母。

    从国内角度来讲,文化产业很容易成为最具“亲和力”的经济门类,它非常有利于刺激经济、拉动内需。一方面,虽然文化产品生产的初始成本较高,但它的产品复制和传播成本很低,只要销售与传播的规模扩大,效益就会越大;另一方面,成熟的国内文化产业主体不仅有助于拓展国际市场,更能向全世界传播本国文化价值、增强本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这显然是提升国家的软实力的必经之路。

    进一步说,文化体制改革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仅仅让它成为一个产业,对GDP有所贡献,而且要通过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使社会精神层面的状态得到一个提升,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驱动力,避免出现“经济高地,文化沙漠”的畸形现象。

    当下,一个带有全局视野和长远规划的文化体制改革已经拉开帷幕。我们相信,中国人不缺智慧,不缺灵感,只要有良好的思想空间和创作环境,就一定能交出不逊于他国的文化成绩单。正如一首歌所唱到的那样,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全世界都在讲中国话,我们说的话让世界都认真听话。(徐元直)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余泊君:文化体制改革关键在培育市场主体


吴秋风:一部音乐剧的样本效应——文化创造的市场

(责任编辑:武晓娟)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