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原创评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万晓阳:“半数千万富豪移民”可信吗?可怕吗?

2011年11月03日 06: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近日,胡润研究院发布的一份《2011中国私人财富管理白皮书》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一致关注,其中,“中国半数千万富豪准备移民出国”的标题还登上了多家外媒1日版面的醒目位置。有外媒称,虽然中国三十多年经济建设造就了超过95万名千万富豪,但是,僵化的教育体制、恶化的社会环境以及食品安全隐患等问题使得这些“有办法”的人纷纷选择移民,并且引起很多中国网民的“艳羡”。还有外媒媒体援引一些观察家的话认为,如果这些富豪带走的现金无法回流到中国,中国的经济将面临崩溃的危险。(环球网)
    
    然而,笔者却严重质疑“近半数千万富豪正准备移民”的可信度,也质疑某些媒体的误读和热炒。
    
    其一,胡润研究院为私人机构,公布的并非官方数据,虽然在民间较受热捧,但其权威性却有待考量。况且,这仅仅是一次与中国银行私人银行的合作调查,没有任何官方的背书。
    
    早在今年4月份,胡润研究院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现在已经拥有96万名千万富豪。然而胡润研究院的《2011中国私人财富管理白皮书》中显示,其调查的有效问卷仅仅为980份。以针对980人的调查来说明全国960000人的状况,难免以偏概全。
    
    其二,资本都有逐利性,富豪们也是如此,都会去追逐更高的利益。“拥有海外资产的富豪已达三分之一,还有将近30%的人在未来三年有进行海外投资的计划”。这说明中国的富豪也会去追逐海外的高利润,凭什么只让外国的富豪来我们这儿追逐利润呢?有海外资产并不代表要移民海外,移民海外并不代表资金都要流向国外。一些外媒认为,“这些富豪带走的现金无法回流到中国,中国的经济将面临崩溃的危险”,这种说法极为可笑。
    
    当今中国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国民创造财富的黄金时期。现在,来中国投资的外国富豪并不少见,他们在这里的资产也是海外资产,我们能说他们带来的资金也无法回流吗?
    
    其三,媒体过度热炒千万富豪移民潮,对社会只有消极的影响,没有任何进步意义。媒体应该有自己充分的调查和判断力,而不是去跟风炒作。一方面,过度炒作富豪移民潮,会造成千万富豪们的恐慌和跟风;另一方面,先富者挣足了钱拔腿就往国外走,过度渲染这种现象容易加剧普通民众的仇富心态,影响社会和谐,导致社会秩序的不稳定。
    
    以环球网“六成千万富豪选择移民,该如何应对”的调查为例,11194名网友中,有80%的网友主张政府对携带巨额财富移民的中国富豪“加以限制”,因为他们享受了好政策,却没有承担先富带动后富的社会责任。
    
    其四,移民并不可怕。我国台湾地区当年也同样经历过移民潮,当台湾富裕后,很多人回乡奋斗;印度、韩国的移民潮也不在中国之下,对社会发展并没有造成根本损伤。正如某位知名财经评论员所言:对留学、投资国外等现象无需恐惧,真正让人恐惧的是绝大多数人的集体移民倾向,是精英阶层的集体大逃亡,是“裸官”现象的蔓延,以及背后所折射出的财富与制度的巨大裂痕。
    
    应当说,胡润研究院恰恰是找准了社会的矛盾点,所以一项小调查就引起了社会大喧哗。虽然其数据的可靠性、权威性值得商榷,但对我们来说也有一定启示作用。我们是不是应该加快国内教育环境的改善?是不是应该进一步提高先富阶层的财产安全感?养老保障方面的体制机制如何才能更加健全?……只有不断加强“内功”,完善法治,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才能避免出现大量富豪争相移民的现象,同时也会吸引更多的海外资产流向中国。(万晓阳)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新闻:

 

  外媒称富豪移民热或致中国经济崩溃 八成网友主张设限

 

  相关评论:

 

  对富人移民潮当关注,当反思

 

  移民之最凸显的是制度之憾

 

  民工不想回的故乡和富豪向往的移民

 

  “千万富豪考虑移民”的现象值得“考虑”

 

  面对富豪移民,留还是不留 

(责任编辑:王雅洁)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