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原创评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吴秋风:一部音乐剧的样本效应——文化创造的市场

2011年10月31日 06:06   来源:中国经济网   

    北京世纪剧院,音乐剧《妈妈咪呀!》(以下简称“妈妈”)中文版首轮巡演北京演出日前落下帷幕。至此,这部音乐剧已经演出112场,吸引14万名观众走进剧院,取得4500万元的票房成绩。从上海起航,到北京扬帆,《妈妈咪呀!》创造了国内音乐剧演出的票房奇迹。以向爱情、亲情、友情回归为主题,阳光、欢乐、浪漫、健康的《妈妈咪呀!》,12年来在全球300座城市演出,吸引了4500万观众,创造了相当于150亿元人民币的票房。(10月28日《人民日报》)

    4500万元距离150亿元的距离有多远,没人能够给出具体的答案,但至少证明了中国开始用文化创造市场,用艺术参与经济,迈出第一步很难,但巨大的市场潜力和无法估量的社会效应会让文化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比重中承担更大的责任。

    作为音乐剧,“妈妈”无疑是中国有史以来最火爆的一部。媒体连篇累牍地介绍“妈妈”在各地的演出盛况,音乐剧进入也有近10年的时候了,期间有无数喜爱音乐剧的中国人投入了金钱和精力,终于在“妈妈”一剧中观众给予了最热情的回应,市场票房也证明了只要是文化精品就会创造经济价值。

    在中国文化演出市场不断扩张而票房成绩惨淡的当下,“妈妈”的成功是具有样本效应的,既回答了文化演出市场不是该萎缩而是应该进一步扩大的“命题”,也回答了中国社会舆论不断自我对撞式的话题——文化承载的内容究竟该是“通俗还是低俗”、“小众和大众”的选择。

    《纽约时报》评论说:“在上海落地的第十四个世界经典音乐剧的语言版本,表明中国人开始用实实在在的学习态度,探索搭建自己的音乐创作和制作平台,意在建立标准化、大规模音乐剧生产运营的产业模式。”实际上,中国音乐剧之路才刚刚开始,对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14万名观众”的成绩是远远不够。文化以及文化市场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中国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意图就是将文化以及文化市场放置、还原到自身的运行规律中。

    遵循语言习惯和惯有的表达方式,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件中,“文化改革”、“文化强国”成为中国目前以及未来相当长时期中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议事日程,其中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放置在一起表述的方式是中国已经意识地在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不可能分割开来谈的,“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则是文化对于人类社会共性的部分,无论社会意识形态类型如何,社会效益才是文化存在的前提。

    自1990年代后,中国改革开放的领域和深度都在不断扩展,社会文化上出现了几次文化流行热潮,美国大片、哈韩、哈日,与之对于的是美国、韩国、日本的各类文化产品大量涌入中国,几乎所有的文化领域内都是上述国家的影子,影视剧充斥中国电视银屏,各类电台也播放美、日、韩的歌曲,中国演唱会市场也被国外歌手抢滩登陆,影响青少年成长过程的动漫人物也大多为国外的内容,与之对应的则是文化市场的消费走向,服装、CD、动漫书籍、演唱会门票、电影票房……有文化处即有市场,有文化处即有消费。在接触异国文化、消费他国文化产品的过程中,中国自有文化的建立和传承则被无形中消解了。

    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有足够的胸襟接纳外来文化,作为改革开放的市场规律,中国也有胸襟面对各国文化产品进入中国本土市场,但与此同时中国已经认识到了解除原有的文化体制上的局限,从体制上解放文化以及文化市场的各种束缚,既建立起有输出能力的中国文化体系,也要建立起有足够创造经济效益能力的文化市场体系。“妈妈”一剧先走出了体制束缚的第一步——让观众欣赏到了艺术之美,也收获了可观的票房,文化可以创造太多的奇迹了。(吴秋风)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新闻:中国音乐剧,在拿来中远航

 

相关评论:余泊君:文化体制改革关键在培育市场主体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