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原创评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徐元直:垄断性国企改革不能实行“休克疗法”

2011年10月24日 06:35   来源:中国经济网   

    众所周知,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主导作用。在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当下,垄断性国企的改革已经成为是我国最复杂的经济问题之一,如何改、怎么改的争论至今未休。

    最近,笔者在中国经济网上看到了《胡星斗“99%的国企都没有专利”是断章取义》和《胡星斗“消灭国企论”只能是自证荒唐》这两篇评论,随即又在网上查找了胡星斗教授的一些文章。针对“垄断性国企改革”的话题,笔者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不吐不快。

    上世纪80年代以后,伴随着新自由主义理论的盛行,私有化的浪潮也席卷了全球,而这一潮流在国内也产生了不可小视的影响。“公有制产权不清,无人负责,效率低下”、“国有制与市场经济是不能兼容的”、“公有制为主体会造成垄断”、“国有企业的发展壮大会导致国进民退”、“国有企业应全面退出竞争性领域”的观点就成为了胡星斗等一些经济学教授批驳国企改革理由。

    当然,这些理由都是基于西方经济学,也是就是在配置资源方面,市场永远比政府更有效率。所以,按照这样的理论,只有将国有企业彻底私有化或“民营化”,才能建立所谓真正的市场经济。

    只可惜,照搬书本的理论或者他国的经验来指导本国的经济发展,往往都存在不适应的情况。不妨试想一下,如果垄断性国企像西方发达国家一样彻底私有化或“民营化”,核心的问题就是这些企业退给谁。

    一个方向是卖给国外的跨国公司。

    一直以来,有不少跨国公司都对我国垄断性国企“虎视眈眈”,“血盆大口”早已张开。然而,这些包括军工、电网电力、石油石化、电信、煤炭、民航、航运等七大行业的企业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哪怕一个行业被外资控制了,都会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致命的影响,更会直接阻碍国民财富分配。

    另一方向是退给本国的民营企业。

    这样的说法得到了一些人的支持。他们认为国有企业不能搞好,原因在于私有制经营的是自己的资产,赚钱是自己的;国有企业经营的是国家的资产,赚钱是国家的,因而缺乏持久的经济动力。

    这个观点乍一看有点道理,但实际不可行。一方面,民营企业目前总体上还处于一个创业者个人的、家族企业的阶段。内部的制度化建设较差、随意性较大;内部形不成制衡机制、决策风险大;企业文化是以家族关系为中心,家族以外的人难以受到信任,存在排外的情况等等,这些都证明他们不太适合大企业的管理和治理的要求。

    另一方面,垄断性国企实行全面私有化,我们难以避免走俄罗斯的“老路”。上世纪90年代,俄罗斯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采纳了杰弗里·萨克斯的建议,在经济领域里实行“休克疗法”,意图通过归还、出售、租赁、股份制改造等产权制度改革,将国有经济民营化,最终塑造和确立市场经济的主体。

    但事实证明,这个“将国有企业私有化,并允许工人购买其股份,它就能平稳地过渡到自由市场经济”的计划纯属纸上谈兵。由于当时的俄罗斯在许多层面上都已腐败不堪。政府未能确保工人们在新完成私有化的企业中持有股份,一些不择手段的投机分子仅仅向工人们支付了小额现金,就攫取了原本应该为前者所有的大量股份。

    照抄照搬别人的做法,使经济改革完全背离了俄罗斯的国情,“休克疗法”最终只落得个“休克过度,治疗不够”的下场。结果,一小撮人一夜暴富、权势倾天、寡头横行,数百万曾经工作无忧的工人却日益贫困、生活无着。俄罗斯陷入了灾难性的境地。

    古人云: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经济发展举世瞩目,国有经济的改革发展是的重要因素之一,将来进一步的发展,国有经济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支柱。能不能搞好国有经济,能不能促进国有经济更好发展。决定着我国经济的未来和前途。

    对于垄断性国企改革来说,胡星斗教授等人所提议的“取消”也好,“打倒”也罢,都不符合现实的国情,争论谁进谁退更没有意义。比较现实的办法是,推动垄断性国企在国有体制下进行市场化改革,继续改善平等竞争、优胜劣汰的体制条件和市场环境,尊重市场竞争的结果,这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才会有实际作用。(徐元直)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胡星斗“99%的国企都没有专利”是断章取义

 

  马骁:胡星斗“消灭国企论”只能是自证荒唐

(责任编辑:王雅洁)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