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琪:胡星斗“99%的国企都没有专利”是断章取义

2011年10月20日 08:57   来源:中国经济网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在摸索中前进,国有企业同样也经历着改革:有的停产拆分了,有的并购重组了,还有的在重新布局与结构调整中向昨日告别以期获得新生。这个过程是痛苦而漫长的,当然,也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对于任何一个公民而言,及时指出问题所在,既是对国企的监督,也是对国企的一种鞭策,无可厚非。但是在现实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

    自称研究“弱势群体经济学”的经济学教授胡星斗日前称:“中国就基本上是低水平的重复的发明。我们国有企业,99%的国有企业没有专利,只有万分之三的中国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国有企业它就靠垄断资源、垄断市场,就能过着食有鱼、出有车的非常好的生活,而且浪费非常严重。”

    自然,我们并不知道胡教授是否做过相关统计,但“99%的国有企业没有专利”充满了夸大,有故意制造惊悚性的嫌疑。即便是从数据上来看,国有企业的创新能力在大中型企业中并不弱。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专利申请、发明专利和有效发明专利数为29398件、6343件和9064件,国有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基本相当。若加上公司制企业中的国有控股和私营控股的专利情况,私营企业才超过国有企业。(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0)

    而且,在现实中,国企作为国家创新能力的关键,在国民经济中也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很多重大的基础性研究、发明都出自国企之手——大唐科技的TD-SCDMA电信标准,是贝尔发明电话以来发展中国家第一次自主创立的电信标准,在中国电信史上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中航的航天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近些年来产品和服务已经“出口”到东南亚、非洲,甚至欧洲,其所掌握的核心科技含量也毋庸置疑……这种例子不胜枚举,怎么能说国有企业99%都没有专利呢?

    经过一番查证,对于“99%的国有企业没有专利”,笔者没有找到任何有关数据。相反,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统计显示,胡教授的说法纯粹是断章取义。根据公开报道,截至2005年底,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占大约万分之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胡教授给人家的话生生地改成了国有企业,既不严谨,更有“妖魔化”国企的嫌疑。

    同胡教授一样,现在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国企是“占着茅坑不拉屎”,垄断了资源反而惰于创新,真正的创新来自民营企业。这种观点无疑太过片面和极端。实际上,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强,在各国情况几乎相同。比如在美国,创新力最强的也不是所谓的“世界五百强”等大型企业,而是活跃在各个市场“前线”的中小企业。据报道,在美国有一半以上的创新发明是在小企业里实现的,小企业的人均发明创造甚至是大企业的两倍!并且,中小企业对科技进步也有很大的贡献。这与中国的情况并无太大差异。

    国外的经济学家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不同规模的企业对市场与技术的反应能力的差别所致,这拿到中国来说也是成立的。民企往往是老板一拍板就可以立即做,而国企还要经历层层申报,考虑各种因素。由于两种企业在社会分工、资本构成、社会责任等方面均有不同和侧重,因此在创新方面并不能简单对比。

    而且,国企和民企的创新在实质上是有区别的——专家认为,单就产品包装、设计、技术改进等应用型创新而言,民企的动力无疑比较大;但在一些重大基础性科研项目上,无论是从资金能力,还是从对长期目标的专注性等方面来看,国企都表现得更为出色。而且,应该指出的是,国企同时也承担着更多的责任,比如支持一些国家创新项目。

    作为一个经济学博士,一个公众人物,所言所行当慎重。即便是细微之处也不能有丝毫马虎,这才是一个学者应有的气质。但在胡教授这里,观点却带上了太多的个人情绪。情绪化的观点就是“不求甚解,不加求证”,所以就会出现技术含量如此低的错误,实在是不应该!

    而且,一个国家的创新绝不应按所有制来人为割裂,国企也好,民企也罢,“成分”并不是最关键的。自主创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如何通过政府推手和市场机制的结合,打造一个自主创新的主体,创造一个好的市场环境,将国企与民企的自主创新形成一股合力才是关键所在。笔者认为,带着强烈的个人情绪去丑化、攻击国企,并不是我们当前面临问题的解决之道。(周子琪)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责任编辑:武晓娟)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