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浩俊:翘首以待房价“拐点”有多大意义?

2011年10月20日 09:25   来源:中国经济网   

    随着楼市低迷局面的延续,越来越多的分析认为,房价“拐点”即将到来。甚至连国际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标准普尔也于近日发布了一份针对中国地产开发商的压力测试报告,将绿城中国、合生创展、上海证大等六家房地产企业列入“扛不住”销售下降影响的名单,并预测房价在一年内将下调10%。

    虽然引发楼市调控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房价上涨过快,已经严重脱离了老百姓的实际购买能力,但降价并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的目的是要让多数老百姓的基本住房需求能够得到满足,能够居者有其屋。

    而居者有其屋,也不是要让每个人都能买得起房,每个家庭都必须拥有属于自己的高档住房。其实,按照中国目前的实际状况,要让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有属于自己的住房是不现实的,是不可能的,房价也不可能降到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买得起房的地步。

    笔者以为,被各界热炒,被很多人翘首以待的房价“拐点”能否到来其实并不重要。即使房价“拐点”真的到了,房价下跌了20%以上,按照目前房价的实际水平,又有多少人能够买得起房呢?买得起房的基本队伍又能扩大多少呢?这显然是一厢情愿的事,过于想当然。

    房价“拐点”会不会出现,何时出现,仅仅是衡量楼市调控效果的一种现象。更加直白地说,是为有关部门脸上贴金,或者说为有钱人省钱,而与最急需要住房的中低收入阶层并没有多大关系,更没有直接利益。

    对中低收入阶层来说,加大保障房建设力度,扩大保障房供应,让他们能够得到与自己收入水平相适应的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租房,远比商品房价下降重要得多。而如果每年保障房的供应数量能够达到商品房的40%以上,房价也会自然而然地下来。

    问题在于,地方政府能够在这方面有所表示、有所作为吗?如果中央不以责任状的方式给地方下达保障房建设任务,地方政府也能自觉地进行保障房建设吗?要知道,在中央如此严厉的要求下,一些地方还在死杠硬顶,以种种理由和手段推迟保障房开工时间,放慢保障房建设进度,甚至不惜弄虚作假。

    我们并不抵制房价“拐点”的到来,也希望房价能够降下来。但前提是,政府必须在保障房建设方面更加有所作为,能够在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提高城市品位的同时,充分考虑老百姓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充分兼顾到城市的中低收入人群,而不是一味地改变城市面貌、炒高地价和房价。如果那样,就失去了城市建设的意义,就失去了以民为本、执政为民的目标和责任。

    说白了,如果保障房建设力度不加大,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问题不解决,房价“拐点”来与不来,也就没有多大意义了,楼市调控也可以宣告失败了。

    我们期待房价“拐点”能够到来,我们更期待政府能够进一步加大保障房建设力度,保障房的数量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些,保障房在住房供给总量中所占的比例也要进一步提高。就像新加坡一样,只有在保障性住房达到一定比例以后,住房的结构才会合理,住房对社会稳定与和谐的积极作用才能达到最大化。(谭浩俊)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楼市拐点已现”还言之过早


不能总以“70个大中城市”房价为依据


房价止涨面前调控仍不可松劲

(责任编辑:李焱)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