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期,乌鲁木齐市北园春市场鸡蛋的批发价格为每公斤9.3元,但在离这个批发市场不远的一些超市、商店里,鸡蛋的零售价格已超过了11元。在此轮鸡蛋的涨价潮中,其实每个环节都没有占到便宜,但是蛋鸡的养殖户们却承担着风险。按照目前的市场来看,鸡蛋价格小幅回落很正常,但是不可能恢复到以前七八元一公斤的时代了。(9月30日《中国青年报》)
鸡蛋涨价算是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关于物价跌涨中最“古老”的话题了。本轮鸡蛋上涨能够因其媒体的关注有三个超出以往不同的特点,一是价格高企得令人难以接受;二是所有产销环节的都没有得到额外的收益;再是不可能下跌回到“七八元一公斤的时代了”,如此,总要问一句,为什么?
距离2012年也就三个月的时间,2011年的中国年度关键字恐怕还会是个“涨”字。大半年过去后,遭遇涨价成为一种生活的常态,通胀的阴云一刻也未曾离开眼前。媒体对鸡蛋涨价后的产销环节调查得出的结论竟然与年初菜价高企后产销环节无人收益的结论惊人的相似,不得不让人想起“剪羊毛理论”来。
尽管很多人认为宋鸿兵并非是一个真正意义的经济学家,但却不妨碍他在其第一本《货币战争》中为中国普通民众普及了关于货币、经济、世界之间存在某种关系的信息。即便是不折不扣的阴谋论,起码也是启迪,甚至是启蒙了中国人尝试着用经济的眼光看待世界。
宋鸿兵第一本《货币战争》中提出“剪羊毛”的理论:“国际银行家一个赚大钱的手段就是制造经济衰退。首先是扩大信贷,将泡沫吹起来,等人民的财富大量投入投机狂潮后,然后猛抽银根,制造经济衰退与资产暴跌。当优质资产价格暴跌到正常价格的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时,他们再出手以超级低廉的价格收购,这在国际银行家们的术语叫做“剪羊毛”。“剪羊毛”的目的只有一个,经济话语权的拥有者通过各种手段谋划着一个泡沫,当普通民众财富大量投入投机时,也就是民众财富被圈入等待被宰割的时候,受益者不会是民众,答案是唯一的。
“剪羊毛理论”并不高深,也不晦涩,2008年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风暴就是西方“剪羊毛”理论的经典案例,人们梳理次贷危机的爆发过程,普通投资人和银行、政府都没有得利,财富最终还是被少数拥有经济话语权的家族们获得了。
按照惯例,在中国众多的农副产品消费中,鸡蛋是最容易产生价格波动的商品,上上下下的变化习以为常——以往消费者很清楚,鸡蛋涨价都是一时,嫌贵,先忍忍一段时间都无妨。但现在,假设媒体报道的鸡蛋价格“不可能恢复到以前七八元一公斤的时代了”,实际上等于宣告了中国农副产品市场价格和中国油价一样,只能是大体趋升态势,不可能下降了。生活成本将大大拉升起来,与之相对的城乡居民收入提升幅度却很难与涨价幅度匹配,生活压力会越发沉重。
鸡蛋涨价,养殖户和经销商没有占到便宜,消费者更是扩大了支出,财富究竟落到了谁的手中?最近两年来,涨价的话题已经不再是一种茶余饭后的谈资,底层阶层人士对相关部门表现出了对经济领域全面涨价“不可控”表示失望,工薪阶层和低收入群体只能借助于呼吁“减少税费”来抵消经济压力。(黄水牛)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新闻:国内鸡蛋成涨价新贵 各个环节都称没赚到钱
相关评论: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