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晓:地沟油泛滥凸显“劣币驱逐良币”

2011年09月15日 06:55   来源:中国经济网   

    近日,公安部指挥浙江、山东、河南公安机关破获一团伙生产销售食用地沟油案件,一条集掏捞、粗炼、倒卖、深加工、批发、零售等六大环节的地沟油黑色产业链浮出水面。据了解,这是公安机关首次全环节破获以地沟油为原料制售食用油的重大案件。(9月14日《检察日报》)

    与此同时,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公安部紧急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宣布将在全国部署开展严厉打击地沟油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此次监管部门、执法部门重拳出击,成绩显著,固然令人鼓舞,可是,这次打击的不法团伙只是国内庞大的地沟油“王国”中的冰山一角,现实状况远比我们想象中严重得多。

    一位曾做过多年地沟油生意的知情人说,北京有数千人从事这一行当,各有分工,合作紧密,年产值几个亿。如此高额的经济回报,迎合了一批利润至上的商人需求,从而催生出从掏捞、收购、倒卖到深加工为食用油并进行销售的地沟油黑色暴利链。

    其实很多人都意识到,若想让这条黑色暴利链消失,除了继续完善检测,加强监管,加大打击力度外,还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建立地沟油正规回收单位,对地沟油合理加工,使其加工后流向其他使用渠道,比如工业燃料、日化产品等,发展出一条地沟油绿色产业链,而不再让它流回餐桌,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以上的办法听起来可行,可真正实施起来却遭遇到“劣币驱逐良币”的窘境。所谓“劣币驱逐良币”,是指在铸币时代,当那些成色不好的劣币进入流通领域之后,人们出于利益考量,就倾向于使用那些“劣币”,而将那些成色好又足值的“良币”收藏起来,形成“良币”被“劣币”驱逐的窘境。如今的黑心地沟油生产厂家好比“劣币”,而正规的回收厂家碰上这些“劣币”,就遭遇了被驱逐的尴尬。

    其实,正是因为巨额经济利润的诱惑,才招致诸多黑心加工者投入地下不法生产中,甚至连一些对地沟油进行合理加工利用的厂家,也从“良币”变成“劣币”,加入到地下产业链的队伍中。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市场失灵,从而不利于市场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

    年月建成投产的哈尔滨工业废物交换中心就是一个例子。该中心管理厂长路绪春介绍说,由于原料不足,一年多以来生产线运转时间加起来只有个月,加上冬天因寒冷不能开工的个月,车间有半年时间处于停产状态。正规的加工厂家“无米下炊”,想加工都加工不了。

    透过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经济现象,我们还应看到,中国其实不止地沟油这一项地下产业在攫取不法暴利。瘦身钢筋、盗版音像、毒奶粉加工等等,这些隐藏在社会中不为人知角落的产业,正以惊人的速度和规模运转着。2010年7月,甘肃、青海、吉林三地出现的三聚氰胺奶粉,经调查发现竟然是三鹿奶粉重新加工而成的。

    加强监管,加大打击力度虽然可以取得短暂的成效,但是地下产业规模庞大,这样的打击并没有打到点子上,治标不治本,时间长了,地下产业的风潮还是会卷土重来。想要修剪庞大的地下产业暴利链,只靠堵是堵不住的,必须规模化、科学化地加以疏导。

    目前,最可行的办法是,由政府出面,提高收购价格,为那些合理加工利用地沟油的厂家提供经济支持,使之能获得稳定的经营利润,从而引导地沟油产业链的走向。日本政府就把大量的环保经费投入到改造地沟油地下产业的工作中,用高于黑心商人的价格来收购地沟油,并制作生物燃料等产品,成功地引导了地沟油的地下产业走向。

    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要为合理加工利用地沟油的经营者铺就一条光明大“道”,让地下黑色产业链变得绿色起来,不再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窘境。这样,才能真正为公众与社会造福,营造健康的市场经济环境。(清晓)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新闻:

 

地沟油是如何流向餐桌的?地沟油大案揭开黑色产业链

 

九成地沟油原料去向不明 正规企业为啥抢不过黑作坊

 

相关评论:

 

如何预防“地沟油流向餐桌”

 

对“地沟油”需严打与疏导并举

 

彻底捣毁地沟油产业链

(责任编辑:年巍)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