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一石:谁惯坏了频陷“毒衣门”的大牌们?

2011年08月26日 06:57   来源:中国经济网   

    2011年8月23日,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微博)发布了《毒隐于衣——全球品牌服装有毒有害物质残留调查》的报告,该报告指出,李宁、NIKE、匡威、优衣库、阿迪达斯等14个知名品牌的产品中含有“环境激素”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E),NPE进入环境中会迅速分解成壬基酚(NP),NP会导致男性精子数量减少。《中国环境科学》还曾指出,NPE及其降解产物对眼睛有刺激。(8月25日《每日经济新闻》)

    继ZARA、H&M被爆出衣服掉色、成分超标等质量问题后,多个大牌再陷“质量门”。耐克、阿迪上榜,再次给国人迷信洋品牌的狂热泼了盆凉水。这让阿迪耐克的中国拥趸们情何以堪?这些染毒的服装品牌虽然算不上奢侈品,但价格不菲,依然有追随时尚潮流的粉丝在支持。因为具有品牌效应,消费者才认为质量过硬,价格高是有道理的。如今知名品牌服装涉毒,与那些街头的地摊货又有什么区别?阿迪耐克少则几百多则几千,比北京动批的价格贵了几倍,却比那的衣服强不了多少。

    不仅仅是那些走平价大牌路线的时装有毒,奢侈品也逃不过“质量门”这关。包括爱马仕、范思哲在内的世界顶级品牌就在浙江被查出近六成不合格。我们不禁要问,这些问题产品在本国国内敢销售上架吗?为何来到中国,就能堂而皇之的进入各大超市专卖店销售呢?

    一个好的制度会让坏人变好,一个坏的制度会使好人变坏。在讨论太多“洋品牌开始适应中国潜规则”的话题时,公众似乎已“审丑疲劳”。诸如“南橘北枳”式的事件开始大量浮出水面,洋品牌的妥协或者变坏其实是顺理成章的。

    反过来说,我们有什么可指责外国品牌的呢?国内品牌又做到了哪些?看到了雅芳的国内贿赂门事件,看到了康菲的死不认账、霸气道歉,你也许会感到生气,但你没发现这些似曾相识吗?在他们身上我们或多或少都看到了国内企业的影子。他们都犯了一个致命通病:被监管惯坏的小孩,被纵容助长的脾气。

    绿色和平组织没有官方背景,即使义正词严地发布调查报告,也不过换来的是李宁等几家企业避重就轻、颇显傲慢的声明。回应中不是怒气十足的“报告和事实不符”,就是无限委屈的“符合欧盟标准”。可欧盟标准是,不得在纺织品生产中使用故意添加NPE的化学制剂,而不是所谓的“只要NPE含量不超标就可以”。显然李宁是误读了。

    资料显示,NPE是一种对眼睛有刺激,同时对环境具有激素效应的化学制剂。由于担心其安全性,一些国家和地区禁止使用NPE已20年。然而在我国,对这种物质的使用及排放标准却是空白一片。另有知情人士透露,含有NPE的服装已经禁止对外出口,但是却允许其在国内市场生产销售。没有标准的“双重标准”,我们算是见识了,而有毒衣服大行其道,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马克思说过,只要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有人就愿意冒绞首的危险。国标缺失下,企业标准只能凭良知。然而,我们见到的大多数企业都不具备这样的优良品德。往往是媒体或第三方机构曝光,无权无势的网民义愤填膺,唯独不见环保、检测等掌管着“生杀予夺”大权的监管部门发声。这样一来,企业不沉默是金、不赖帐是脑子进水了。

    无法可依、监管手段乏力、违法成本又太低,有毒产品只能一个接一个的曝光,而监管部门一次又一次陷入被动。监管限于人力物力存在盲点,但起码应该表个态,不能总是按兵不动、保持沉默。没有监管撑腰,网民这边喊破嗓子也维不了权。政府要做的是,在问题被发现、揭露以后,及时跟进,依法进行处理,进而完善法制,使得这些“毒素”事件不再重演。当下,毒素不断入侵“衣食住行”各个领域,我们还能吃什么、穿什么?难道真要赤条条地来,赤条条地去?果真如此,那我们真要返璞归真,过“你耕田来我织布”的生活了。(赵一石)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新闻:

 

    14品牌陷"毒衣门":耐克彪马限时"疗毒"李宁称符合标准


    相关评论:

 

    “毒隐于衣”缘于监管缺少“责任激素”

 

    名牌服装为何深陷“有毒门”?

(责任编辑:武晓娟)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