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洞房花烛是幸福,乔迁之喜是幸福,幸福确实没有标准。但换个角度视之,衡量幸福是有一把尺子的。幸福是由人的心理感受决定的,那么人的心理感受不就是一个统一标准吗?
现在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强调解决民生问题,民生就是百姓的生计,不仅是重要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而且是重要的政治问题。解决民生问题,就是要让老百姓从心理上能感受幸福。但问题是,很多时候,政府着力推进的民生工程,给老百姓带来的心理感受并不幸福。问题出在哪?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近日在该省改善民生问题调研工作交流会点出问题实质:不能搞运动式解决民生问题。
运动式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历史已经给了我们深刻的教训。运动式解决民生问题,是对科学发展的离经叛道。我非常赞同汪洋所说的,本着对历史、对人民的长远和根本利益负责的态度,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条件和可持续承受能力,做到办实事符合民意,做好事不超越省情和民力。符合民意,就是顾及百姓感受。在一些城市,一些小区虽然年代久点,但居民与其环境非常和谐,小区的花坛内鸡冠花,爬满整个墙面的爬山虎,张大爷的修车铺子,王大妈卖荠菜馄饨的小店……这一切的一切,已完全融入他们的生活。然而,打着改善百姓居住环境旗号的小区整治行动,让这一切的一切荡然无存,道路拓宽了,墙壁刷亮了,那种和谐安宁的环境不在了,百姓心里的感受不是幸福是失落。这种一厢情愿式创造出来的“幸福”,非但不合乎民意,反而是在脱离民意。
运动式往往就是一阵风,出于政绩目的而刮起的风。一些风中的领导感性大于理性,考虑的是自己的感受,今年干成了几件什么事,这些事在省内或国内的影响,值不值得标榜等等。运动式解决问题,要的是大干快上,表现的是急功冒进,由此不分轻重缓急,盲目上项目,不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用在解决突出的民生问题上。运动式解决民生问题,就是赶点抢时,国庆前完成了什么,年底前又完成了什么,民生工程成了“献礼工程”。至于质量过不过关,能不能形成机制,这不重要,不行的话可列入下个年度的“实事工程”。查一查,这些年被重复完成的“实事工程”还少吗?
运动式解决民生问题,确也解决了一些老百姓的紧要问题,但解决民生问题,要“倾听沉没的声音”,“充分了解和尊重民意,从群众的呼声和意愿中找到实施民生工程的着力点。”要做到汪洋所说的这一点,“民”字要在心中重千钧。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