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中华脊梁奖”式评选是名与利的臭味相投

2011年10月04日 07:04   来源:红网   黄建安

  “中华脊梁奖”被叫停后,日前在北京又出现了“中华脊梁奖”的新变种。9月30日上午,一个名为“建国先锋——共和国杰出人物国庆座谈会”的会议在北京召开,因为一位与会者展示的一张A4纸的邀请函的抬头上赫然写着“中华脊梁”四个字,加之2000到2600元不等的参会费,一下让人联想起不久前被揭穿敛财假面具的“中华脊梁奖”。(羊城晚报10月2日)

  以评先表模为幌子的“中华脊梁奖”经媒体曝光后,戳穿了业内潜规则不说,也让许多花钱买荣誉的“中华脊梁”们顿时名誉扫地。同时,也让许多“××奖”的评选方由地上转为地下,变得更加狡诈和隐蔽。

  其实,在平时,我们又何曾不为“××奖”埋单,而且有时还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甚至对待一些五花八门的评奖乱象置若罔闻。这一方面与公众的名利欲望过强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一些非法机构借机敛财而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和取缔有关。于前者,就好比一个买方市场,他们亟需要有这么一个平台,来实现名利欲望;而于后者,可以借机敛财,两者不谋而合,接下来便是臭味相投的勾当了。

  现实中,一些个人和机构假借什么评先评优之机,大打“政府牌”或玩“擦边球”的游戏,给有关部门打假造成了困难。这也让那些投机经营者大受其益,屡屡踩红线而得不到有效查处。以“建国先锋——共和国杰出人物国庆座谈会”为例,评杰出人物没有错,国庆座谈会也没错,关键在“建国先锋”该如何定论?是不是交了会费就有资格成为建国先锋、继而可以参会?另外,又是以谁的名义开了这次座谈会,背后一定大有来头。然而,当记者采访时,作为被列为主办方之一的中国近现代史料学学会竟否认参与了这项活动。

  从“中华脊梁奖”的评选事项看,一些看起来十分响亮的“国”字头评选活动,其背后都与一个利字有关。关键是,我们能否擦亮眼睛来识别其真假。同时,国家有关部门应坚持从源头上防范,并坚持评奖评优公示制度,让一些见不得阳光的评奖活动“见光死”。

 

相关评论:

 

以评比达标“量减”促进现代行政“质增”

 

借“小记者培训”骗财良心何在

 

故事大赛乱收费背后的“比赛经济”需警惕

(责任编辑:年巍)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