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问题”是伪问题吗?

2010年11月29日 08:14   来源:大众日报   逄春阶

  陈小川先生的文章《理性是评论的力量》(见2010年 11月 26日《中国青年报》),颇有见地。比如他提到时评作者不要制造伪问题,就很有价值。的确,现在制造伪问题的时评特别多,用陈小川的话说就是“如今一些记者和评论员,喜欢在报道和评论中制造一些伪问题,然后,用这些看似同情弱者和苦大仇深的伪问题、伪概念去消费公众情绪”。制造伪问题的时评和报道,很无聊又很无趣。社会上真问题多得是,时评家不想触及,不敢触及,或者没有足够的能力去触及,于是就炮制些伪问题来自娱自乐,捎带着赚点儿稿费。

  陈先生讨厌的所谓“伪问题”,应该是貌似重大而深刻,而没有任何现实针对性的问题。我完全赞同陈先生的观点。但遗憾的是,陈先生接下来举例说明伪问题,举的竟然是“留守儿童”问题。他说:“关于留守儿童的评论很多,似乎突然成了一个很严重的社会问题。”我禁不住要问了,留守儿童问题是伪问题吗?

  我查到新华社的消息,据全国妇联2010年10月 6日提供的数据,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 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 4000多万。近3 成留守儿童家长外出务工年限在5 年以上。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这么大,我看不出有多少伪的成分,这应该是个真问题,而且是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中央一直强调“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我理解“三农问题”里面,其中就包含着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这是城市化进程中,转移农村劳动力派生出的问题。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家庭亲情团聚频率低,会存在不同程度的亲情缺位和亲子教育缺位问题。这个问题遗患不少,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特别多,没有父母呵护的幼小心灵刻下的伤痕将伴随终生,这些问题不值得专家、学者和政府关注吗?不值得时评作者持续呼吁吗?

  陈先生说,“我们这茬人打小就是留守儿童,很少跟爹妈在一起,因为他们都在忙工作,谁也没觉得有问题。”陈先生把自己说成“留守儿童”,那就有点牵强了,父母白天忙,晚上回来,那算什么留守儿童。再说,陈先生所说的他那个时代,是计划经济时代,跟现在的社会转型期面临的问题比,相去不可以道里计。“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其中80%左右是农民工)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具体而言,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陈先生的所谓“留守儿童”,是个“伪概念”。如果时评家关注陈先生自命的“留守儿童”问题,那才是大大的伪问题呢。“评论员必须多接地气儿,要掌握比读者更多的信息,作出超越庸常水平的判断,不能整天呆在电脑前,习惯在键盘上作判断”。我高度赞同陈小川在文中说的如上的话。但把留守儿童问题当成伪问题,恰恰就是不接地气造成的,是典型的在键盘上作判断。陈先生一再说理性是评论的力量,我感觉,举例论证时,首先要理性。

(责任编辑:胡可璐)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