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俗话说,能者多劳。产业工人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骨干力量和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有生力量。在当前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重要关口,如何让能者多得,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时代命题,这需要我们共同来解答。
历史与实践表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强盛的国家和民族。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迫切需要一支技艺精湛、精益求精的产业工人队伍。任何领域人才的成长进阶之路都离不开激励。让广大技能劳动者真正因技能而增收,无疑有利于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激情动力。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近日发布。在提高产业工人经济收入方面,《意见》提出,坚持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创新者多得,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产业工人不仅是工人阶级中发挥支撑作用的主体力量,还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中坚力量。应当说,提高产业工人待遇、改革技能人才薪酬体系,既是夯实制造强国人才根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稳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题中应有之义。
产业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国技能劳动者超过2亿人,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其中,大多数是产业工人,活跃在生产制造领域最前沿。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不少政策,着力支持技能人才提技提薪,技能人才薪酬水平得到较快增长。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3年,取得高级技能及以上、中级技能、初级技能鉴定证书的技能人才年平均薪酬分别累计增长6.2%、9.6%、7.7%,快于各级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中经评论:“技高者多得”让奋斗有回报
“技高者多得”需要更多激励措施和制度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