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下假进口水果的“洋马甲”

2024-10-23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近日,有媒体报道,一些不法商家通过虚假宣传和标签欺诈等手段,将国产水果伪装成进口水果,进行溢价销售。在一些水果市场,有人现场换标签,直接“加工”进口水果;一些电商平台的店铺更是公开出售“进口水果标签”。

  “进口水果”何以产生? 

  因为有关税和质量检测,运输成本也更高,进口水果可能在售价上会高一些。从供求关系上讲,进口水果也会因为量小而价高。因此,部分逐利的商家不惜通过造假的方式,将经过“包装”的假“进口水果”高价销售。【详细

  只需披上“洋马甲”,“进口水果”就此产生。如此简单粗暴的冒充方法,实际上在水果业内已是“公开的秘密”。但在“公开的秘密”没有被媒体报道出来前,普通消费者可能对此一无所知。而且,即便如今秘密已被公开,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普通消费者也只是知道水果有假,但依旧难辨真假。【详细

  没必要追捧进口水果 

  原本生长在我国土地上的优质葡萄品种,经过简单的包装和营销策略,冒充进口货后,售价翻番。这一现象暴露出部分消费者的“洋品牌偏好”。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些消费者认为外国商品更加高端和优质,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所谓的“进口崇拜”。当面对“日本阳光玫瑰”这类产品时,即使价格高昂,也愿意为此买单。【详细

  其实,进口水果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奇的,不过是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不同物产而已。在市场越来越开放的今天,“进口”“出口”只是正常的商品交易,没必要格外追捧什么进口水果,也没必要刻意贬低本土水果。在这个问题上,理应消除迷思,理性对待。【详细

  整治“进口水果”不妨双管齐下 

  假进口、真欺诈的“进口水果”该消停了。监管部门应及时关注这一乱象,加大日常监管力度,以强力手段认真甄别、严肃查处。此外,监管还要延伸链条,从线下的水果市场到线上的电商店铺,从具体的水果种类到各种外文标签,都应全覆盖纳入监管。【详细

  除了加强全链条监管外,帮助消费者打破信息差、提高辨别能力也是可行之策。比如,当消费者获知海关总署近期发布的日本进口水果目录中只有苹果和梨,所谓日本进口葡萄的谎言不就不攻自破了吗?这需要在宣传引导上多下功夫,比如可以根据应季水果的上市规律,提前发布相关进口水果信息以及如何鉴别真伪,让消费者及时知悉。另外,有条件的不妨设置官方溯源工具,让“真假水果”一扫便知。【详细

  (以上综合光明网、红网、广州日报)  

  V视角: 

  @又看世界:现在国产水果品种多,味道也好,不用追求进口水果。

  @棉花唐:进口标签一贴,价格翻番,这操作太6了。

  @微微:虚假宣传,这是欺骗消费者啊。

  @葡萄爱好者:国产水果穿“洋装”后价格暴涨,监管需加强,消费者要警惕!

  @再吃一口:贴着“进口水果”标签的,也可能不是进口水果。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国产水果简单贴个标签、换个包装,就成为“高端进口水果”。这种假冒进口水果的乱象不仅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对此,除了职能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外,商家也应诚信经营,共同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消费者在提高警惕、擦亮眼睛的同时,也不妨破除对进口水果的迷信,理性消费、按需消费。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朱晓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剥下假进口水果的“洋马甲”

2024年10月23日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近日,有媒体报道,一些不法商家通过虚假宣传和标签欺诈等手段,将国产水果伪装成进口水果,进行溢价销售。在一些水果市场,有人现场换标签,直接“加工”进口水果;一些电商平台的店铺更是公开出售“进口水果标签”。

  “进口水果”何以产生? 

  因为有关税和质量检测,运输成本也更高,进口水果可能在售价上会高一些。从供求关系上讲,进口水果也会因为量小而价高。因此,部分逐利的商家不惜通过造假的方式,将经过“包装”的假“进口水果”高价销售。【详细

  只需披上“洋马甲”,“进口水果”就此产生。如此简单粗暴的冒充方法,实际上在水果业内已是“公开的秘密”。但在“公开的秘密”没有被媒体报道出来前,普通消费者可能对此一无所知。而且,即便如今秘密已被公开,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普通消费者也只是知道水果有假,但依旧难辨真假。【详细

  没必要追捧进口水果 

  原本生长在我国土地上的优质葡萄品种,经过简单的包装和营销策略,冒充进口货后,售价翻番。这一现象暴露出部分消费者的“洋品牌偏好”。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些消费者认为外国商品更加高端和优质,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所谓的“进口崇拜”。当面对“日本阳光玫瑰”这类产品时,即使价格高昂,也愿意为此买单。【详细

  其实,进口水果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奇的,不过是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不同物产而已。在市场越来越开放的今天,“进口”“出口”只是正常的商品交易,没必要格外追捧什么进口水果,也没必要刻意贬低本土水果。在这个问题上,理应消除迷思,理性对待。【详细

  整治“进口水果”不妨双管齐下 

  假进口、真欺诈的“进口水果”该消停了。监管部门应及时关注这一乱象,加大日常监管力度,以强力手段认真甄别、严肃查处。此外,监管还要延伸链条,从线下的水果市场到线上的电商店铺,从具体的水果种类到各种外文标签,都应全覆盖纳入监管。【详细

  除了加强全链条监管外,帮助消费者打破信息差、提高辨别能力也是可行之策。比如,当消费者获知海关总署近期发布的日本进口水果目录中只有苹果和梨,所谓日本进口葡萄的谎言不就不攻自破了吗?这需要在宣传引导上多下功夫,比如可以根据应季水果的上市规律,提前发布相关进口水果信息以及如何鉴别真伪,让消费者及时知悉。另外,有条件的不妨设置官方溯源工具,让“真假水果”一扫便知。【详细

  (以上综合光明网、红网、广州日报)  

  V视角: 

  @又看世界:现在国产水果品种多,味道也好,不用追求进口水果。

  @棉花唐:进口标签一贴,价格翻番,这操作太6了。

  @微微:虚假宣传,这是欺骗消费者啊。

  @葡萄爱好者:国产水果穿“洋装”后价格暴涨,监管需加强,消费者要警惕!

  @再吃一口:贴着“进口水果”标签的,也可能不是进口水果。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国产水果简单贴个标签、换个包装,就成为“高端进口水果”。这种假冒进口水果的乱象不仅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对此,除了职能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外,商家也应诚信经营,共同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消费者在提高警惕、擦亮眼睛的同时,也不妨破除对进口水果的迷信,理性消费、按需消费。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朱晓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