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越来越丰富的进口水果因其独特口感成为消费者的优选。不过,近日有媒体发现,假冒进口水果的现象也愈演愈烈。
据央视新闻报道,市场上据说来自日本的“进口阳光玫瑰”葡萄,价格比国产的贵了近10倍,实际上却根本不在海关相关准入名录里,不过是国产葡萄加个外文包装而已。一些水果市场甚至现场换标签,直接“加工”进口水果;一些电商平台的店铺更是公开出售“进口水果标签”,把这些标签往普通水果上一贴,论斤称卖的大路货,摇身一变,变成了论个卖的“进口水果”。
记者的现场调查印证了公众此前的猜想。看来,那些包装精美的水果礼盒,或者是一个个看似身份不凡的“论个卖”的“进口水果”,其中不乏骗人的“李鬼”。这样的发现令人沮丧,更让人愤怒。吃一口进口水果很难吗?为什么还要遭受如此诓骗?
其实,进口水果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奇的,不过是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不同物产而已。在市场越来越开放的今天,“进口”“出口”只是正常的商品交易,没必要格外追捧什么进口水果,也没必要刻意贬低本土水果。在这个问题上,理应消除迷思,理性对待。
当然,因为有关税和质量检测,运输成本也更高,进口水果可能在售价上会高一些。从供求关系上讲,进口水果也会因为量小而价高。也因此,部分逐利的商家不惜通过造假的方式,以如此包装的水果达到“价高”的目的。
货不对板,就是欺诈。消费者支付了进口水果的价格,却拿到的是国产水果,比如所谓的日本进口“阳光玫瑰”葡萄、“晴王”葡萄,而真正吃到嘴里的,仍是某省某县的产品,这显然是知假卖假,存在主观欺诈的故意。商家在水果市场赤裸裸地现场换标签“制作”进口水果,也暴露出这一行当个别人的恣意与贪婪。至于网上店铺敢公然售假,也表明相关监管仍存在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