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无陪护”病房需迈几道坎?

2024-10-18 16:1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为避免“一人生病全家忙”,目前全国不少地方开展“无陪护”病房服务,医疗机构可按需聘用数量适宜、培训合格的医疗护理员,为患者提供照护服务,实现无家属陪护或家属只陪不护。

  “无陪护”病房乃大势所趋

  随着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的加速到来,老年人患病住院的情况越来越普遍,而其家属往往不能全身心陪护。对家属来说,全天候陪护固然可以彰显亲情,但也意味着工作生活无法正常开展。家属陪护如果不够专业,对病人健康非但没有帮助还可能造成损害。对少子甚至无子的家庭而言,家属陪护更是不切实际。【详细

  “无陪护”病房的设立,彰显了医疗服务理念的提升。它不仅体现了医疗机构对患者个性化需求的深刻洞察,也是构建和谐社会、提升全民健康福祉的重要举措。在“无陪护”病房中,患者能够得到更加专业、细致、连续的护理服务。此外,“无陪护”病房还促进了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了医疗服务效率,为构建更加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体系奠定了基础。【详细

  需补齐护理人才短板

  “无陪护”病房服务虽好,但护理人才队伍规模的不足却成为其发展的瓶颈。一方面,随着“无陪护”病房需求的快速增长,对医疗护理员的数量需求和质量需求会急剧增加;另一方面,现有的医疗护理教育体系尚不能完全满足这一新兴领域对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详细

  这就需要完善多部门协同机制,加强护理队伍建设,推进护理员的规范化、标准化。只有加大人才供给和培训力度,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才能更好地建设“无陪护”病房。【详细

  让“无陪护”病房在呵护中不断壮大

  “无陪护”服务,归根到底还是住院患者生活护理服务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课题,一边应持续优化扩大供给,另一边则要稳定和扩大需求,相互协调才能促进服务的成熟与普及。【详细

  作为一种全新的的医疗服务形式,“无陪护”病房的发展不只需要医卫工作者付出不懈努力,也应从体制机制上夯基筑底、树牢根本。明确专业护理员职责、权利、待遇,方能确保这一职业引得来、留得下有志人才。打通医保渠道,健全医疗纠纷处理机制,方能确保患者权益得到保护。让相关制度更周延、完善,便可以为“无陪护”病房模式的发展壮大提供有力护航。【详细

  (以上综合人民网、扬子晚报、云南网)

  V视角:

  @铅医蔷薇:就我自己的临床经验来看,经过专业培训的护工确实比很多家属的医学知识多一些。

  @风日无欺:“无陪护”病房是否要花更多的钱?

  @雾里看花:应该推广“无陪护”病房,如果让独生子女连轴转,就得和父母做病友了。

  @乙木:聘请护工不能成所有患者的“必选项”。

  @老孙:护理员要专业。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长远看,“无陪护”病房契合了社会需求,然而从目前的各地实践来看,推而广之仍有几道坎要迈。比如,建设“无陪护”病房的钱从何而来?护理员、护士人手不足如何解决?医院如何保证护理质量?“无陪护”不是无人陪护,只有人、财、制度等方面的支撑和保障跟上来,“无陪护”病房才能实现“突围”、逐渐普及,让更多患者家庭感受到温暖。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普及“无陪护”病房需迈几道坎?

2024年10月18日 16:1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为避免“一人生病全家忙”,目前全国不少地方开展“无陪护”病房服务,医疗机构可按需聘用数量适宜、培训合格的医疗护理员,为患者提供照护服务,实现无家属陪护或家属只陪不护。

  “无陪护”病房乃大势所趋

  随着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的加速到来,老年人患病住院的情况越来越普遍,而其家属往往不能全身心陪护。对家属来说,全天候陪护固然可以彰显亲情,但也意味着工作生活无法正常开展。家属陪护如果不够专业,对病人健康非但没有帮助还可能造成损害。对少子甚至无子的家庭而言,家属陪护更是不切实际。【详细

  “无陪护”病房的设立,彰显了医疗服务理念的提升。它不仅体现了医疗机构对患者个性化需求的深刻洞察,也是构建和谐社会、提升全民健康福祉的重要举措。在“无陪护”病房中,患者能够得到更加专业、细致、连续的护理服务。此外,“无陪护”病房还促进了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了医疗服务效率,为构建更加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体系奠定了基础。【详细

  需补齐护理人才短板

  “无陪护”病房服务虽好,但护理人才队伍规模的不足却成为其发展的瓶颈。一方面,随着“无陪护”病房需求的快速增长,对医疗护理员的数量需求和质量需求会急剧增加;另一方面,现有的医疗护理教育体系尚不能完全满足这一新兴领域对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详细

  这就需要完善多部门协同机制,加强护理队伍建设,推进护理员的规范化、标准化。只有加大人才供给和培训力度,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才能更好地建设“无陪护”病房。【详细

  让“无陪护”病房在呵护中不断壮大

  “无陪护”服务,归根到底还是住院患者生活护理服务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课题,一边应持续优化扩大供给,另一边则要稳定和扩大需求,相互协调才能促进服务的成熟与普及。【详细

  作为一种全新的的医疗服务形式,“无陪护”病房的发展不只需要医卫工作者付出不懈努力,也应从体制机制上夯基筑底、树牢根本。明确专业护理员职责、权利、待遇,方能确保这一职业引得来、留得下有志人才。打通医保渠道,健全医疗纠纷处理机制,方能确保患者权益得到保护。让相关制度更周延、完善,便可以为“无陪护”病房模式的发展壮大提供有力护航。【详细

  (以上综合人民网、扬子晚报、云南网)

  V视角:

  @铅医蔷薇:就我自己的临床经验来看,经过专业培训的护工确实比很多家属的医学知识多一些。

  @风日无欺:“无陪护”病房是否要花更多的钱?

  @雾里看花:应该推广“无陪护”病房,如果让独生子女连轴转,就得和父母做病友了。

  @乙木:聘请护工不能成所有患者的“必选项”。

  @老孙:护理员要专业。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长远看,“无陪护”病房契合了社会需求,然而从目前的各地实践来看,推而广之仍有几道坎要迈。比如,建设“无陪护”病房的钱从何而来?护理员、护士人手不足如何解决?医院如何保证护理质量?“无陪护”不是无人陪护,只有人、财、制度等方面的支撑和保障跟上来,“无陪护”病房才能实现“突围”、逐渐普及,让更多患者家庭感受到温暖。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