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住院,全家忙得团团转”,这是大多数患者住院、家人陪护的真实写照。一边是护士配置缺口严重,难以满足患者需要;一边是家属为了陪护患者,工作生活两头累。2010年以来,我国开始推行无陪护病房试点,湖南、福建、浙江等地的多家医院都推出了无陪护病房。从实践来看,这一医疗服务模式能否满足患者及其家属的照护需求?在全国推广会面临哪些挑战?(9月10日《光明日报》)
其实,一些医院试点的“无陪护”服务,也是应需求而生。时下,越来越多的患者就医时,会面临亲属没时间陪床护理的难题,同时,亲属也不专业,未必能够很好地照顾病人。正因如此,不少医院都出现护工供不应求的局面。
如果能将生活护理纳入到医疗服务中来,予以制度化的供给,比如,医院按床位比配备护理员,提供一对多的护理服务,就可以实现人力集约,患者支付的费用可能只有单独请护工的一半甚至更低;又如,形成稳定的队伍,有规范的资质门槛、专业培训和组织管理,对患者的服务质量将会更有保证。
当然,“无陪护”服务,归根到底还是住院患者生活护理服务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课题,一边需要持续优化扩大供给,另一边则需要稳定和扩大需求,相互协调才能促进服务的成熟与普及。
目前,多地“无陪护”的试点探索,无论是方向还是模式都值得肯定,如医院与第三方护工机构合作,在医院设置“无陪护病房”,指导开展一对多生活护理服务,并予以监督管理,都是引导这项服务朝着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