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评论:微短剧如何让老年人放心看?

2024-10-25 11:06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微短剧已成为当下热门的网络视听文艺形态。创作者和平台推出中老年题材微短剧以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值得肯定,但也不能忽视作品的质量,更不应以牺牲消费者权益为代价来追求利益。中老年题材微短剧应向着更加精品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平台也应规范付费方式,充分保障用户权益,让老年人能舒心追剧。

  最近一段时间,中老年题材的爆款微短剧一部接一部,多部作品播放量过亿次,在某短视频平台,有作品单部剧集累计正片播放量超5亿次,相关话题累计播放量近20亿次。

  中老年题材微短剧为何受欢迎?微短剧本身具有短小精悍、剧情紧凑的特点,中老年题材微短剧往往涉及家庭、亲情、爱情等老年人关心的话题,围绕他们渴望被关心、被认可、被尊重的情感诉求展开故事,因此更容易引起老年人共鸣。

  创作者看到老年人在微短剧市场的消费潜力,针对性地提供微短剧作品,以满足其精神娱乐需求,本是一件好事。但需要警惕的是,部分微短剧存在诱导付费的问题,让不少老年人陷入了消费陷阱。

  比如,有的微短剧将首集付费的价格定得很低,诱导用户开通“自动解锁下一集”后,又悄悄将后续剧集调到较高的价格,并随着剧集播放自动扣费;也有的微短剧小程序设置多种付费选项,混淆单集、全剧、平台的概念,让消费者很难计算观看一部微短剧的总花费。有的老年人只是看了几部微短剧,就不知不觉花费几千甚至上万元。微短剧的此类付费设计,不像是在提供内容付费服务,更像是一场专门针对老年人的“围猎”,不仅侵犯了他们作为消费者的权益,也危害整个行业的发展,是非常短视的。

  对此,职能部门应加强对微短剧市场的规范和管理,平台也应强化告知义务,落实明码标价,通过采取多种措施,保障消费者权益,避免让老年人陷入不必要的消费陷阱。比如在开通自动续费时进行多次提醒,设置微短剧付费上限,要求微短剧作品在用户充值时显著标识观看全集所需的金额等。

  除了付费问题外,针对老年人的微短剧还需在内容的精品化上下功夫。此前,部分微短剧制作方只迎合老年人爱看家长里短、狗血冲突的需求,认为只要能提供充足的情绪价值,就有利可图,因此在剧情设计上,刻意放大婆媳矛盾,渲染孩子不孝顺、为夺老人财产大打出手等,却并没有真正从长期的角度去开发精品内容。部分作品制作手法粗糙,故事内核低俗,甚至有作品因宣扬不健康和非主流家庭观、婚恋观被下架。

  其实,中老年题材微短剧制作者用心理解老年人的情感需求,挖掘其需求痛点,也能做出动人的作品。此前,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司举行的国庆档重点网络视听节目推介会上,有29部优秀微短剧亮相,其中就包含一部老年情感题材的作品。可见,针对老年人群的微短剧作品也完全可以做成口碑剧、精品剧。低劣的内容、引流的噱头,可能会在短期内获得流量,但当市场逐渐成熟之后,这些套路化的、粗制滥造的微短剧也必然会被市场淘汰。

  微短剧已成为当下热门的网络视听文艺形态。创作者和平台推出中老年题材微短剧以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值得肯定,但也不能忽视作品的质量,更不应以牺牲消费者权益为代价来追求利益。中老年题材微短剧应向着更加精品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平台也应规范付费方式,充分保障用户权益,让他们能舒心追剧。(中国经济网 朱晓倩)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短剧围猎银发族,消费套路需警惕

     对短剧“围猎”银发群体要综合施策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刘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经评论:微短剧如何让老年人放心看?

2024年10月25日 11:06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微短剧已成为当下热门的网络视听文艺形态。创作者和平台推出中老年题材微短剧以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值得肯定,但也不能忽视作品的质量,更不应以牺牲消费者权益为代价来追求利益。中老年题材微短剧应向着更加精品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平台也应规范付费方式,充分保障用户权益,让老年人能舒心追剧。

  最近一段时间,中老年题材的爆款微短剧一部接一部,多部作品播放量过亿次,在某短视频平台,有作品单部剧集累计正片播放量超5亿次,相关话题累计播放量近20亿次。

  中老年题材微短剧为何受欢迎?微短剧本身具有短小精悍、剧情紧凑的特点,中老年题材微短剧往往涉及家庭、亲情、爱情等老年人关心的话题,围绕他们渴望被关心、被认可、被尊重的情感诉求展开故事,因此更容易引起老年人共鸣。

  创作者看到老年人在微短剧市场的消费潜力,针对性地提供微短剧作品,以满足其精神娱乐需求,本是一件好事。但需要警惕的是,部分微短剧存在诱导付费的问题,让不少老年人陷入了消费陷阱。

  比如,有的微短剧将首集付费的价格定得很低,诱导用户开通“自动解锁下一集”后,又悄悄将后续剧集调到较高的价格,并随着剧集播放自动扣费;也有的微短剧小程序设置多种付费选项,混淆单集、全剧、平台的概念,让消费者很难计算观看一部微短剧的总花费。有的老年人只是看了几部微短剧,就不知不觉花费几千甚至上万元。微短剧的此类付费设计,不像是在提供内容付费服务,更像是一场专门针对老年人的“围猎”,不仅侵犯了他们作为消费者的权益,也危害整个行业的发展,是非常短视的。

  对此,职能部门应加强对微短剧市场的规范和管理,平台也应强化告知义务,落实明码标价,通过采取多种措施,保障消费者权益,避免让老年人陷入不必要的消费陷阱。比如在开通自动续费时进行多次提醒,设置微短剧付费上限,要求微短剧作品在用户充值时显著标识观看全集所需的金额等。

  除了付费问题外,针对老年人的微短剧还需在内容的精品化上下功夫。此前,部分微短剧制作方只迎合老年人爱看家长里短、狗血冲突的需求,认为只要能提供充足的情绪价值,就有利可图,因此在剧情设计上,刻意放大婆媳矛盾,渲染孩子不孝顺、为夺老人财产大打出手等,却并没有真正从长期的角度去开发精品内容。部分作品制作手法粗糙,故事内核低俗,甚至有作品因宣扬不健康和非主流家庭观、婚恋观被下架。

  其实,中老年题材微短剧制作者用心理解老年人的情感需求,挖掘其需求痛点,也能做出动人的作品。此前,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司举行的国庆档重点网络视听节目推介会上,有29部优秀微短剧亮相,其中就包含一部老年情感题材的作品。可见,针对老年人群的微短剧作品也完全可以做成口碑剧、精品剧。低劣的内容、引流的噱头,可能会在短期内获得流量,但当市场逐渐成熟之后,这些套路化的、粗制滥造的微短剧也必然会被市场淘汰。

  微短剧已成为当下热门的网络视听文艺形态。创作者和平台推出中老年题材微短剧以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值得肯定,但也不能忽视作品的质量,更不应以牺牲消费者权益为代价来追求利益。中老年题材微短剧应向着更加精品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平台也应规范付费方式,充分保障用户权益,让他们能舒心追剧。(中国经济网 朱晓倩)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短剧围猎银发族,消费套路需警惕

     对短剧“围猎”银发群体要综合施策

(责任编辑:刘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