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站里打羽毛球、屋顶上踢足球、高架桥下逛儿童公园……据央视新闻报道,广州、深圳等城市的空间改造各具特色,让人耳目一新。
有道是:“螺蛳壳里做道场,方寸之间做腾挪。”空间资源如何高效利用,一直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命题。特别是一些“寸土寸金”的地方,土地开发接近饱和,很难再去寻求增量。与此同时,受城市更新、地形限制、历史遗留等因素影响,一些闲置的“边角料”如果不能有效盘活,也会带来“脏乱差”、违规侵占等管理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用好“剩余空间”,发挥“剩余价值”,愈发成为衡量城市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尺。
近年来,各地也有不少相应动作。比如,成都印发更新利用城市剩余空间打造“金角银边”三年行动方案,明确以桥下空间、街旁空间等七类剩余空间为重点,分批次打造600个示范点位;深圳发布城市第六立面提升设计导则,多元化探索城市空间的立体复合使用,凸显深圳高密紧凑的城市空间特色。
前述文件中,有两个形象且颇具深意的概念。一是“金角银边”。它原是围棋术语,指的是棋子放置的位置不同,效率也不同,其启示在于:没有“无用”的空间,只有放错了的位置。二是“第六立面”。简单地说,它是指人们可达的较高视点(如山体眺望点、高层或超高层建筑等)俯瞰城市时可感知的城市风貌,从中也能读出一点:站在更高的维度来看,空间资源挖潜大有可为。
善于“见缝插针”,方能“推窗见绿”。从此前引发体验热潮的“公园20分钟效应”,到前不久全国政协委员姚明提出的“熄屏24小时”,再到“国家喊你减肥”话题冲上热搜第一,或多或少都透露出,对于生态、休憩和文化等空间,公众的需求在日益增长。唤醒“沉睡的资源”,盘活“被遗忘的角落”,化身群众的运动角、生活角,何乐而不为?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广东已累计建成“口袋公园”3265个,期待“方寸之美”在南粤大地进入“Next Lev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