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个月,中老年剧在短剧榜单中纷纷屠榜。广东人林涵85岁的外婆对短剧中的离谱剧情乐此不疲,愿意每天花几个小时观看。江苏人方灿65岁的父亲也是个“短剧迷”,每天在沙发上随意一躺,就能连续刷上几个小时。刷短剧不仅“劳神”还“伤财”。林涵外婆之前对网络支付一窍不通,却为短剧“添加银行卡”充值刷光了账户里的2000多元;方灿父亲则通过短剧小程序累计充值近4万元。(10月21日《法治日报》)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短剧作为一种新兴的内容形态,凭借其紧凑的剧情和便捷的观看方式,迅速俘获了大批观众的心。然而,在这股短剧热潮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正在悄然发生:越来越多的银发群体正被短剧所“围猎”,他们不仅在时间上沉迷其中,更在金钱上遭受了不小的损失。
短剧之所以能够“拿下”银发群体,其魅力在于精准地把握了老年人的心理需求。这些短剧往往以中老年人为主角,讲述他们的爱情故事、家庭纠葛或社会经历,剧情跌宕起伏,情感真挚动人。对于老年人来说,这些短剧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娱乐内容,更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情感寄托和自我认同。
然而,正是这份对短剧的热爱和依赖,让不少老年人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消费陷阱。一些短剧小程序利用老年人网络知识不健全、消费辨识能力弱的特点,通过复杂的充值规则和诱导性消费提示,使得老年人在观看短剧的过程中不断“掏腰包”。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消费往往是在老年人毫不知情或无法控制的情况下发生的,等到他们察觉时,已经为时已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