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推动!让宁静小区的美好图景变为生动现实

2024-10-21 15: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近日,生态环境部研究起草的《关于推进宁静小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已开始向公安部等十个部门和地方环境部门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提到,“打造一批‘消除杂音、睡得安心’的宁静小区”,“到2027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宁静小区建设评价管理体系基本完善”,“到2035年,宁静小区成为居住小区的普遍标准”。

  宁静小区建设任重道远

  谁不想拥有一个和谐安宁的居住环境?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密度逐步增大,噪声源不断增多。《中国噪声污染防治报告(2024)》显示,今年1至8月,全国生态环境投诉举报管理平台共接到投诉举报167327件,噪声类投诉举报占总量的59.6%,不少投诉来自于小区居民。【详细

  噪声污染不仅损害群众身体健康,易诱发矛盾纠纷,还直接影响人居环境质量。守护“耳畔安宁”势在必行,社区作为基本生活单元,是噪声污染防治的重要抓手。为此,创建宁静小区不但写进了噪声污染防治法,还是纳入《“十四五”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重点工作。目前全国已创建1700余个宁静小区。但相较于旺盛的需求、庞大的小区总量,宁静小区建设仍任重道远。【详细

  让制度善意更好照进现实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征求意见稿的发布正当其时。防治噪声污染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征求意见稿针对不同噪声类型优化防控举措,把“人、建筑、环境”三要素紧密相连,有利于提升噪声污染防治精细化水平,助力加快推进全国宁静小区建设。【详细

  根据征求意见稿,宁静小区建设以“消除杂音、睡得安心”为目标,主要是加大社会生活噪声源头防控。以制度护航建设“宁静小区”,确有现实的必要性。接下来要做的工作,就是贯彻落实相关文件精神,让制度善意更好照进现实。【详细

  加大社会共治力度

  建设宁静小区涉及主体多、牵扯领域广、情况十分复杂,想把这项实事办好并不容易。为此,要下足功夫问需问计,搞清楚噪声污染源有哪些、各方诉求是什么、堵点难点在哪里。只有多深入小区、走近群众,加强各部门沟通协商,才能让政策更加完善、更有实效。【详细

  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法规得以落实才是硬道理。对噪声污染源要该警告的警告,该依法查处的依法查处;同时,应加大社会共治力度,在方式方法上不断更新,“刚柔相济”,既展现符合音量标准的“刚性”,也要考虑不同群体的现实诉求,最终实现总体利益的最大化。【详细

  (以上综合光明网、南方网、广州日报)

  V视角:

  @一间自己的房间1882:谁来管管我们这里广场舞的高音?

  @境地门神:不同楼层,噪音影响也不一样。

  @学园偶像大师:小区里有的房子早上五点多就开始干活装修……

  @啊絮-我是啊絮:买空调也要注意选外机噪音小的,不然会影响到邻里。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噪声污染被称为“看不见的污染”。特别是深夜,噪声的存在会极大地影响公众的睡眠质量。让宁静小区的美好图景变为生动现实,更好地保障居民的休息权和健康权,既有赖于职能部门和社区的不断努力,也需要进一步增强公众的责任意识,有效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合力推动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噪声污染防治氛围。小区环境更宁静,生活方式更文明,邻里关系也会更和谐。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合力推动!让宁静小区的美好图景变为生动现实

2024年10月21日 15: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近日,生态环境部研究起草的《关于推进宁静小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已开始向公安部等十个部门和地方环境部门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提到,“打造一批‘消除杂音、睡得安心’的宁静小区”,“到2027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宁静小区建设评价管理体系基本完善”,“到2035年,宁静小区成为居住小区的普遍标准”。

  宁静小区建设任重道远

  谁不想拥有一个和谐安宁的居住环境?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密度逐步增大,噪声源不断增多。《中国噪声污染防治报告(2024)》显示,今年1至8月,全国生态环境投诉举报管理平台共接到投诉举报167327件,噪声类投诉举报占总量的59.6%,不少投诉来自于小区居民。【详细

  噪声污染不仅损害群众身体健康,易诱发矛盾纠纷,还直接影响人居环境质量。守护“耳畔安宁”势在必行,社区作为基本生活单元,是噪声污染防治的重要抓手。为此,创建宁静小区不但写进了噪声污染防治法,还是纳入《“十四五”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重点工作。目前全国已创建1700余个宁静小区。但相较于旺盛的需求、庞大的小区总量,宁静小区建设仍任重道远。【详细

  让制度善意更好照进现实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征求意见稿的发布正当其时。防治噪声污染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征求意见稿针对不同噪声类型优化防控举措,把“人、建筑、环境”三要素紧密相连,有利于提升噪声污染防治精细化水平,助力加快推进全国宁静小区建设。【详细

  根据征求意见稿,宁静小区建设以“消除杂音、睡得安心”为目标,主要是加大社会生活噪声源头防控。以制度护航建设“宁静小区”,确有现实的必要性。接下来要做的工作,就是贯彻落实相关文件精神,让制度善意更好照进现实。【详细

  加大社会共治力度

  建设宁静小区涉及主体多、牵扯领域广、情况十分复杂,想把这项实事办好并不容易。为此,要下足功夫问需问计,搞清楚噪声污染源有哪些、各方诉求是什么、堵点难点在哪里。只有多深入小区、走近群众,加强各部门沟通协商,才能让政策更加完善、更有实效。【详细

  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法规得以落实才是硬道理。对噪声污染源要该警告的警告,该依法查处的依法查处;同时,应加大社会共治力度,在方式方法上不断更新,“刚柔相济”,既展现符合音量标准的“刚性”,也要考虑不同群体的现实诉求,最终实现总体利益的最大化。【详细

  (以上综合光明网、南方网、广州日报)

  V视角:

  @一间自己的房间1882:谁来管管我们这里广场舞的高音?

  @境地门神:不同楼层,噪音影响也不一样。

  @学园偶像大师:小区里有的房子早上五点多就开始干活装修……

  @啊絮-我是啊絮:买空调也要注意选外机噪音小的,不然会影响到邻里。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噪声污染被称为“看不见的污染”。特别是深夜,噪声的存在会极大地影响公众的睡眠质量。让宁静小区的美好图景变为生动现实,更好地保障居民的休息权和健康权,既有赖于职能部门和社区的不断努力,也需要进一步增强公众的责任意识,有效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合力推动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噪声污染防治氛围。小区环境更宁静,生活方式更文明,邻里关系也会更和谐。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