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京报》报道,一场让农民“上楼”的行动,正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进行。各地将农民的宅基地复垦,用增加的耕地,换取城镇建设用地指标。他们共同的政策依据是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指出,在这场让农民“上楼”运动的背后,实质是把农村建设用地倒过来给城镇用,弄得村庄稀里哗啦,如不有效遏制“恐怕要出大事。”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缓解城市建设用地需求不足的一项政策,但按照国土资源部的试点管理办法规定,“增减挂钩”严禁违背农民意愿、大拆大建,而且必须妥善补偿和安置被拆迁农民,政府应将土地置换所得收益返还农村,用于农村和基础设施建设。不过,这项 政 策 为 何 在 执 行 操 作 过 程 中“ 跑偏”———在不少地方仍然出现了“违背农民意愿、大拆大建”现象,甚至发生强制农民“上楼”等恶性事件呢?
究其原因,恐怕主要是由于某种相关政策法规只有“严禁”,没有跟踪监督管理、违规追责问责机制和具体的惩罚措施,导致相关政策法规在执行操作过程“跑偏”之后得不到及时有效制止而继续“越轨”,最终使群众利益受到极大伤害。倘若相关政策法规明确规定违规违法处罚的措施,而不只是笼统地“严禁”,某些地方出现违规违法、伤害农民利益行为时,有关部门能念一下“紧箍咒”、处罚几个相关责任人,定能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
某些地方为了获取更多的城市建设用地,违背农民意愿大拆大建,不仅在眼前的拆迁过程中引发了诸多社会矛盾和恶性事件,而且也为将来的社会稳定和谐埋下深深的隐患。在如此大规模的村庄撤并、农民“上楼”之后,不仅将给农民耕种带来很多不便,而且会使其耕种的生产成本上升,在农业生产比较效益本来就很低的情况下,其生产效益也会更低,弃耕撂荒的现象也许会更加严重,由此岂不会减少粮食产量、影响粮食安全和动摇农业基础?农民弃耕撂荒后,如果在城市找不到合适的岗位就业,其生存与生活状态必将会很糟糕,继而使那些被逼上楼的农民不断地向政府提出诉求,政府则会陷入应对农民诉求的“持久战”中难以自拔。
从消除和避免上述“隐患”的角度看,对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执行上的偏差,也应该有一个能念的“紧箍咒”将其纠正,使“大拆大建”就此打住,真正做到“禁而止之”。
(责任编辑:侯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