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过马路的闲话

2010年11月03日 07:17   来源:长江日报   刘敏
    人们大概都会同意这样一个观点:行人不遵守交通规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交通拥堵,特别是在上下班和节假日等交通高峰期。

    最近我注意到,当行人违反过街指示灯的指示穿行马路,汽车即便遇到绿灯,也往往无法通过。一辆车过不去,影响到后面的车,类似蝴蝶效应,可能造成一条长街的交通拥堵。交通灯的调节功能因此削弱,车能不能过、人能不能过,有时全凭运气,交通效率于是大为降低。这种情况在武昌街道口一带表现得很严重,远远望去,车人混杂,尘土飞扬,“兵荒马乱”。

    我设想,当我坐在公交车或出租车里,抱怨车前乱穿行的行人时,在下一个时空,我又可能成为违规穿街的那个行人,被另一个坐在车里的人抱怨着。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既是开车的人、坐车的人,也可能是走在马路上的行人,如果不是人格分裂,或者操演双手互搏的武功,抱怨或者反感将陷入循环往复的怪圈。

    只有遵守规则,怪圈方能打破。这就是说,行人遵守规则,不乱穿马路,并不是好了别人、亏了自己的事情,根本上是利己利人,大家都不吃亏,大家都有好处。

    让汽车遵守规则,现在有很多办法,比如罚分,比如扣钱,严重的比如吊销驾照,司机们都不愿被交警请去喝咖啡,于是我见到许多司机不论有没有电子眼,有没有行人,白天还是深夜,遇到红灯就自觉地停车。这与习惯有关,习惯的背后是惩治违规的法律和措施。

    但是对于行人不守交规,办法并不多。教育劝导法经常被提到,这个办法与其说有效,不如说是缺乏其他办法的无奈之举,而且教育劝导总是存在伦理风险:谁有资格来教育劝导一个成年公民?一些城市采用奖励的办法,有没有用呢?多见奖励的出台,少见效果的报告。

    我想,罚确实是个办法。罚当然会有争议,但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罚可能是比较有效的办法,罚金不能毛毛雨,违反规则就要承受一定的经济后果。但是,罚也会面临困难,一是需要付诸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种社会代价并不小,二是在违反规则并非个别现象的情况下,可能罚不胜罚、罚不过来。

    行人遵守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有时被当成道德或个人素质问题,我看没这么严重,中性的说,遵守规则其实是一个习惯问题,规则意识就是行为习惯意识。现代社会出现了很多新事物,包括交通新事物,违反规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旧的社会生活习惯与新事物、新设施之间的矛盾。

    改变习惯总是很困难,东方西方、发展发达,莫不如此。从小养成习惯,则是社会经济代价最小,也最长久有效的办法。在我小的时候,书本里和师长经常告知的过马路方法,是一停二看三通过,看什么呢?是看左右的车辆,不是看行人指示灯,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这一设施。当时马路上的汽车数量,与今日也不可同日而语。

    昨日有昨日的生活与相应的习惯,今日也有今日的,未来亦是如此。了解现代社会的生活设施,符合规则地使用这些设施,应该进入到课本,进入到教育系统中,从小养成习惯,以后个人和社会的麻烦都会减少。

    习惯要从一开始养成,并不排斥后天的习得和改变。我们都在为交通问题而苦恼,假如能够改变习惯,遵守过马路的规则,总能对交通的改善有大的帮助。

(责任编辑:年巍)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