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环境保护部公布了今年第一批挂牌督办案件,辽宁营口造纸厂“榜上有名”,被责令停止生产,限期治理污染。然而,新华社记者到这家造纸厂采访发现,机器仍在轰鸣,污水依旧排放。在环保部门此次挂牌督办之前,辽宁省环保厅已在2008年4月就向营口市政府下发了监察通知,随后营口市按照环保厅要求向营口造纸厂下达了“停业整顿”令。进入2009年,该企业却恢复生产。当地政府公然为污染企业撑腰,有很多堂而皇之的理由,如当地政府一位负责人就说,“这是在统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上做出的决定”。倘若照此“统筹”,“金山银山”倒是堆起来了,可绿水青山就会“统筹”没了。(10月26日人民日报)
环境保护是事关民生的重大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环境问题越来越关注,对环境质量的需求越来越高。各地政府应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考虑、统一安排,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科学决策,着力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加强环境保护。
而现实情况是,在很多涉及公众利益的企业污染事件里都有地方政府不作为或慢作为的影子,不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污染企业的行为充耳不闻,要不然就是当出现污染问题时为企业充当“保护伞”,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甚至出面为污染企业“打圆场”,将本应该维护的公众利益抛到了一旁。
原国家环保总局官员曾这样总结,环境执法中企业有“三不怕”:一不怕环境监察、二不怕环境处罚、三不怕给老百姓造成损害;而一些地方政府又有“三不查”:老百姓不上访不查、媒体不揭露不查、高层领导不批示不查。这样的社会逻辑下,生存环境受损的普通公民维权无路,只得任凭“小型化工厂”在自己的体内不断发展壮大。
部分地方政府盯着GDP的增长,充当了污染企业的“保护伞”,不惜牺牲环境,危害百姓利益来提高政绩,这种思路与中共中央的执政观背道而驰。一些地方政府主要领导为了追求一时的经济指标和眼前的政绩,纵容企业上马污染严重项目,把污染项目当成支柱产业进行保护和扶持,导致一些区域虽然经济指标上去了,但环境质量持续恶化,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经济强县”成了污染“重灾区”,群众对此反映强烈。2006年,据“百县千企万民公民环保意识”问卷调查显示,89.66%的人认为有必要实行干部政绩考核环保“一票否决制”。
国家部委和省里两个“督办令”,竟然关不掉一家污染企业,这是一种悲哀,它暴露出我国环保运营机制、监督机制的制度性缺陷。当务之急是要进一步改革完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加大干部环保问责力度,让地方官员不敢充当污染企业的“保护伞”。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何时才能让地方官员当起环境的“保护神”呢?
(责任编辑:侯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