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广州市领导举办公开接访活动,四套班子21个直属部门负责人全部接受群众信访。不少市民背着水和干粮、用报纸打地铺通宵排队向领导反映问题。拿不到房产证、社保待遇仍是投诉热点。(10月19日中国新闻网)
市民通宵排队,不惜痛着水和干粮等领导接访,隐喻了什么呢?
一是,民众有强烈的诉求愿望,仍有不少问题需要行政部门帮其解决,或者有着太多的委屈与现实利益没有实现,也折射出民生的不易。矛盾无时不存,无处不在,那是正常的。但矛盾经不起积压、等待,还是尽早、及时解决为妙,不要都等到最后由领导接访时解决。
二是,信大领导,不信正常渠道。“捱一个晚上没关系,最紧要能见到大领导、解决问题。”正常的信访渠道不少,但要解决一些具体信访问题,不是接访人员多说几句话,多作几个解释就能完结的,可能涉及到花钱或者其他人事方面的安排等问题。那些问题的解决,很多时候又不是下属单位或一般接访人员能解决得了的,所以群众期盼大领导接访,最好能当场解决。大领导接访,因为他们对一些钱和事拥有决定权,并能借助于其特殊的身份可以将一些事情布置下去,引起下面的足够重视并予以积极解决,使解决问题的效率高出许多。只是,让老百姓都迷信大领导,可不是个好的现象。要知道,在现行的行政体制中已有解决问题的渠道,如果老百姓都只信大领导个人,只能说是对现有诉求体制和其他干部的不信任。
三是,信“访”不愿信“法”。群众的冤情、遭受的不公正待遇,无疑应该纠正予以公正对待。但行政之手不能越权,该处理的就当依法办结,该特定人员承担的责任应由特定的人办结,不能因为群众信访的压力而由党政部门大包大揽,只要群体一上访,就无原则地给予解决。纳税人的钱是该多用在民生上,但不是无原则地乱花。如若不然,接访不但不能赢得公信力,反倒会激起一些人动辄上访,信“访”而不愿信“法”。笔者认为,在接访的同时,别忘了引导群众多走法律路径解决现实问题。规范法律程序,维护程序正义,提供方便、快捷、可行的法律救济措施,是接访最该有的内容。
(责任编辑:侯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