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一位普通高中生孙见坤,因为在国学上有着不普通的学识,被复旦大学教授看中,8个人联名请求破格录取。结果因为他未能符合“须达到当地一本录取线”的要求,遭到陕西招生办强硬拒绝。最后,孙见坤被调剂到山西大学去读一窍不通的法学。
依据新闻报道,孙见坤的天赋和才学受到了不少专家的肯定,甚至有人称其为“难得一见的国学小天才”。这种“天才”自然是他获得青睐的本钱,但高考分数的差距无疑是个硬伤。按照复旦大学公布的自主招生规则,他是没有资格通过的。而且孙见坤还参加了中山大学的自主招生,对方许诺“一本线下10分”录取,结果他仍然选择了复旦,以致错失良机。用复旦大学招生办主任丁光宏的话说,从制度上讲陕西省招办并不存在错误。他们放行档案可称为“开明”,将其卡住则叫做“严格”。
一个在国学方面能有很好发展的年轻人,被莫名其妙地送去读法律,这肯定是很荒谬的。所以很多人不理解,为何陕西省招办不成全孙见坤,博得“惜才”的美名?然而以此相指责,也未见得合适。考生的选择是自愿的,他没有达到条件是事实,今天成全了孙见坤,明天是不是还要成全王见坤?既然有公开的游戏规则,难道每次不拘一格降人才都需要招生办公室“大发慈悲”才行?招生办的行为必须是看得见的有章可循,不然谁敢把考生利益和教育公平托付给它?
我觉得,孙见坤的困境不是放一马还是不放一马,而是高校自主招生权与原有分数录取标准体系的矛盾。不能把规则的冲突,首先寄托于用人情来做润滑油。从制度上着手重新安排和弥合才是正途。现有高校自主招生虽然人数范围在扩大,但权力并未增加,分数门槛依然无可动摇。具体到孙见坤的事情上,要么复旦大学有权力直接招生,要么就是教育部掺和进来像招录“三轮车夫博士”一样予以特批。否则,教授、校方与招生办私下勾兑成功,会不会又有人怀疑“大开方便之门”呢?
公正需要公开透明,这个原则无论是对于自主招生还是传统高考,都是必要前提。而摆脱唯分数论,加大高校招生自主权和考生的选择权,将意味着更多更平等的机会。我们希望孙见坤的才华不受埋没和摧残,有条件地扩大高校权力也许是让他跳脱桎梏的最好方法。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