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远来看,要破除一考定终身的弊端,需放开高校的自主办学权,让高校去行政化,真正实现招生与考试的两相分离。
29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公布,其中指出,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确定多元录取机制,力争不遗漏任何有成才期望和有才华者。
高考改革历来是教改的关注点所在,而有关高考改革又多是指向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公众认为一考定终身的招录机制,一方面对某些特长生、偏才生有失公平。更严重的是只会培养考试“机器”,而不能培养创新型人才;另一方面,高考本是相对公平的考试,然而近几年来却因为高考舞弊、高考加分,导致其公平受到质疑。
这一切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现实写照。高考到底要选拔什么样的人才?中国大学为何难出大师?“钱学森之问”依然是我们今天的教育之问。而昨天逝世的“三钱”之一钱伟长先生的求学经历,更是对一考定终身弊端的最好说明。倘若换在今天,严重偏科的钱老连入普通大学校门的机会都没有,还何谈清华,当然也就不可能成为科学巨擘了。
至于高考加分的种种丑闻,则说明权力和金钱正一点点地侵蚀着高考的公平,让一考定终身看上去更像是在“比家庭出身”。眼下,北大、清华为“掐尖”状元而大打口水战,不成想无意暴露了“三成高考状元靠加分而获得”的事实,一些“武林高手”、“三模三电”、足球运动的加分者,践踏了教育公平,还折射出“一流大学只盯着状元”的不良癖好。
所幸,对这两个层面的弊端,教改纲要都作了相应的回应。择优、自主、推荐、定向、破格的多元录取机制,出发点就是要打破一考定终身的限制,为有创新专长的人才提供多种选择机会。同时,教改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清理并规范升学加分政策”。
然而,回顾时下的一些校长推荐、自主招生等招录模式,不但难以看出破除一考定终身的美好预期,反而给人一种依然以分数衡量一切的感觉。校长推荐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学习成绩突出的优秀生,自主招生、破格录取的综合素质考评也难逃公平与否的追问……在这背后,凸显的是教育基于一种墨守成规,无人敢出面真正打破一考定终身的习惯。而当教育本身都缺乏创新时,所谓培养创新型人才也就难免落空。
因而,要想真正破除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不妨先给高校更多的自主招生权,同时让高校错位发展,以便让他们根据各自所需择优录取特长学生。从长远来看,则需放开高校的自主办学权,让高校去行政化,真正实现招生与考试的两相分离。而这一切,可以借舆论的监督、透明化操作,确保其起码的公平。而且当高校有了彻底的自主招生权,所谓的加分不公平也就不存在了。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