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即。最近,一些教育专家认为,各高校的独立招生考试仅仅是权宜之计,只有提高学业水平考试的精度,才能完善高校自主招生。 “考试精度”之说,使人深感疑惑。
精确度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有限的,它首先取决于所用的量具的精确度。当我们用考试来量度学生水平的时候,试题就是招生者手中的量具。考试当然也是有精度限定的。所谓提高考试精度,无非是想把试卷设计得确保83分比82分的水平高,但是实践证明这种精确度是不可能达到的。至于有的专家设想要把学业水平考试的区分度提高到1%甚至1‰的水平(似乎是对考生总数而言),以利于高校人才选拔。这种设想不但超越了任何考试所能达到的精度水平,而且混淆了学业水平考试作为达标考试而不是选拔考试的属性。
应试教育的误区之一,就是盲目崇拜考试精度,就是认为一种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考试,能够实现分数的公平性,这才出现了中国高中数千万考试大军竞相追逐试卷上的一分之差,而疲于奔命的既壮观又可悲的场景。如果试题出得恰当,也许能达到80分与70分的可比性;如果命题不当,则80分与40分也未必有可比性。但是不管怎样精心设计,都不可能在一分之差上实现可比性。当前泛滥于中小学的应试教育,正是把一种本质上精度不高的量具当成了高精度的量具在使用。至于批评各高校自己大规模筛选考试“不科学”,必须指出的是不见得统一划定的标准就一定比各自制定的标准来得科学。高校自行组织考试,当然会有各自关注的侧重面,也会有各自的疏漏,但关键是统一划定的标准只能提供一个视角,而各自制定的标准起码是提供了多个视角。
有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谈到过他参加高考阅卷的一次经历:“我们中心组的5个高考阅卷组负责人事先总要把卷子做一遍,结果往往是2人错了,3人对了,或是3人错了,2人对了,几乎没有一道题大家的答案完全相同。有一次我们的答案竟奇迹般的完全一样,但打开命题人的标准答案一看——全错了! ”
诚然,如果硬要提高考试的精确度,办法也是有的,那就是采用更加格式化的试题,其后果就是进一步引导中学生死记硬背。又为了避免因为死记硬背而出现太多的高分,就势必把题目出得越来越难,越来越怪。自主招生刚刚走上轨道,出了一点问题本不足为怪,我们可以想各种办法去解决,唯独不能乞灵于应试教育的办法。我们梦寐以求“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也许因为这是最容易达到的一种平等,但是其结果却使学生们纷纷沦落为分数的奴隶。
当务之急不是自主招生招考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而是不失时机地推动中学教育作一番脱胎换骨的调整,首先是要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由此营造出鼓励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统一高考要择时进行大的改革,但不应期望取消高考。要坚守学业水平考试作为达标考试的定位,而不允许把它打造为兼具选拔功能的考试。
自主招生虽然是为了克服应试教育应运而生的,但不能认为一旦推行了自主招生,应试教育就会自然消退。自主招生就其本性而言,它也一样可以按照应试教育的规则来运行。提高考试精度的建议,实质上就是要把自主招生拉回到应试教育的轨道上去。要审慎地处理在自主招生过程中发生的各种问题,谨防自主招生误入歧途。
(作者为上海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