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家小孩参加了今年的“五校联考”自主招生,考的成绩还不错,先后取得了清华大学的10分加分和上海交大一本线录取且满足第一志愿的优惠。考不好难受,这考好了也会犯难:因为按国家现行的自主招生政策,考生只能与一所大学签订自主招生优惠协议。在这两所名校间舍弃一所,真的称得上是一种“甜蜜的烦恼”。最后,冲着上海交大可满足第一志愿、冲着上海这座城市,也冲着一本线录取的“零风险”,小孩选择了上海交大。
可是,这名同学的“烦恼”并未就此结束,反倒接踵而至:他的任课教师、班主任、中学领导接二连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做孩子及家长的思想工作,动员其弃交大而投清华。只因春节期间孩子家里已将与上海交大签好的招生协议寄出,学校一干人马才悻悻作罢。
“志愿”乃是一个人的“志向和愿望”,每个高考考生都有根据自己的理想志向、兴趣爱好、个性特长来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大学就读的权利。学校领导、教师以及家长可以为考生做参谋、作指导,但绝没有越俎代庖甚至强行指定的权力。但我发现,每年的自主招生以及高考之后填报志愿的时节,那种罔顾考生志趣而由学校或家长包办的现象还是比比皆是不胜枚举。其实,这背后正是受着某种利益的驱动。可以说,高考志愿今天已不单单是考生选择大学、挑选专业的媒介,一定程度上已成为承载中学以及家长的利益的载体。
先说中学。上文提到的那所中学领导、教师分头出动动员学生投报清华的例子就很有代表性。如果你以为校方力劝学生弃“交”投“清”是为学生的前途着想那就过于天真了。其实他们所惦记的,无非是这位学子考上清华之后给其母校带来的名誉上的巨大收益。今天,中学(尤其是重点中学)里的竞争可以说已到了“惨烈”的程度,已经不是去比学生录取的本科率,而是比名校率,甚至比北大、清华的录取率!我曾在一家网站上看到过西南某一贫困县县中的“高考奖励条例”。这项“条例”规定:凡考取北大、清华的学生,每人奖励2万元,考取中国科大、复旦大学、上海交大的学生,每人奖励1万元——其做派端的是豪爽潇洒,全不似头上还戴着一顶“贫困”的帽子!
再说家长。今天的家长通情达理、懂得尊重孩子的不少,但自以为是,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孩子的则更多。《中国青年报》上曾连续发过两篇长篇调查《逃离工科》,探究了中国科技人才匮乏的一个重要原因:大量学业拔尖的优秀人才逃离理工科,纷纷投向金融、经管、工商乃至行政管理行业,致使这类行业成为吞没我国顶尖人才的黑洞。我们可以追踪一下每年高考高分段考生的走向,有多少人不是进了大学里的经管、金融之类的科系!记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红极一时,录取学生考分力压北大、清华,全因为那时候“科学技术”几个字在全民心目中超重的分量,当科学家几乎成了家长、孩子人生的首选目标。所以高考时节许多家庭往往家长、亲朋齐上阵,为孩子敲定未来的人生。
志愿遭遇“绑架”,其结果便使许多孩子的愿望难以实现,兴趣无法满足,个性得不到张扬。每年总有不少名校学生被淘汰、中途改专业,有多少不正是由于“被”志愿?绑架志愿,实为对孩子的戕害!
(责任编辑:侯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