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民族希望

2010年03月01日 09:54   来源:光明网   罗志渊

  2010年2月27日下午3点,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接受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联合专访时表示:“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总理的话对一个读书人来讲,是一种鼓舞,我为之振奋,忍不住拿起笔写下自己的感受:读书与民族希望。

  我是一个视书为命的人,曾写下如下读书体会:“读书人应以天下为怀,当今之世,物欲横流,人心不古,吾愿与世无争,以保清静之心。然尘世之污浊,我心如明鏡,亦难阻尘埃,此乃吾之痛也!然,自小耳濡国文之精华,推崇先秦两汉之文,殊爱魏晋之风度,大唐之风骨,故造就吾之浩然之气,独具魏晋风度而无魏晋之时,心怀大唐之风骨而缺大唐之秋,故俯视苍生之无常而淡然,仰望苍穹之浩瀚而泰然,此为吾之境界也!”我认为读书之第一要义为“修身”,每个人都应通过读书提高素质修养。正如温总理说得那样:“书籍本身不可能改变世界,但是读书可以改变人生,人可以改变世界。”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通过读书提升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素养,进而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所以,读书关系到民族的希望。

  读书不是只读“有用”之书,更要读“无用”之书。“有用”之书指实用性的书籍,“无用”之书指哲学、文学等非实用性书籍。而真正能提高修养,改变人生的是“无用”之书,如一部文学作品让你产生共鸣,其情节深深感染了你,让你对生活充满向往,并使你拥有追求美好未来的愿望。从短期看,这种读书不会像读计算机运用的书那样立竿见影,但从长期看,其对你的影响也许是一辈子的。如只功利地读“有用”之书,就容易导致拜金主义。而非功利性地读一些“无用”之书,可提高个人修养,可丰富个人内涵,让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有利于构建现阶段中国核心价值体系与道德体系。因此,无用乃大用也。

  然而,时代变迁,人们生活节奏变快,真正能静下来读书的人并不多。据有关媒体报道,现在的大学生中文素养不高,就与读书习惯有关。自从有了互联网,现在的大学生变得懒了,不愿意自己思考,要什么资料都到网络搜索,然后便是“复制”与“粘贴”。据说,现在的研究生也不怎么读书,毕业论文大部分是“复制”、“粘贴”而成。大学生曾谓之“天之骄子”,是民族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却不知如何读好书,着实让人担忧。当然,这不能完全怪学生,这关涉到我国教育的问题。前不久,上海市同济、华东师大等六所高校自主招生时“重理轻文”,有4所要么是理科生不考语文,要么是全部考生只考数学和英语两科。片面夸大英语的作用,误导了学生读书的重点。英语作为一种工具,应该培养一些英语专业人才,把西方的主要精神文明成果翻译过来,难道每个人都非要看国外的英文资料?据不完全统计,我们国家有40%的教育经费用在英语教育上,这就是中国教育存在的误区。

  在我们身边,总存在很多悖论。如考研究生可以不考中文,但一定要考英语,连考中文的研究生也要考英语,难道中文专业的研究生还要向英语国家学习中文?其实,这教育的误区导致很多学生读书变得功利起来,不管喜欢不喜欢,只要能通过考试,不惜一切代价,考完后,书就被扔了,工作后也用不到。我们国家的考试选拔制度也存在误区,如公务员考试,先不谈公正、公平问题,就公务员考试的内容就不符合我国的国情,难道会做那几道选择题,就可以做一个好官?事实证明,我们国家不缺乏人才,而是缺乏选拔人才的机制,很多真正有能力、有思想且素质高的人没有得到重视,很多不会拉关系的老实人没有得到提拔,而一些不会得罪人且会“拉关系”的“庸才”却平步青云。因此,我们应该从教育体制与人才选拔体制改革出发,引导年轻人应该如何读好书,只有这样才能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高素质人才,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责任编辑:侯彦方)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