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领导签字:一种新的致富手段?

2010年08月20日 14:19   来源:南方网   刘道彩

  2006年9月至2008年9月,白园在担任某区党政办公室报账员、接待员期间,通过模仿领导签名,涂改报账凭证等手段,从该区会计核算中心以“政府公务费”名义虚假报账1235万元巨款,收入自己囊中,由此创造了近几年广西桂林市贪污诈骗第一案。(《法制日报》8月19日)

  又是假冒领导签字骗钱案!近年来,类似的案件充斥媒体,已成为不折不扣的经济犯罪重灾区之一。现在如果在百度里输入“模仿领导签字”,立马可以搜索出数百万个相关网页。此类犯罪前腐后继,按下葫芦瓢起来,似乎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如果抛开风险成本,“模仿领导签字”已经为部分人的一种新的敛财与致富手段。

  假冒领导签字为何能如此流行?不妨回到白园案件本身。据公安机关介绍,起初白园对假借领导名义报账其实心存顾虑,“一个月也仅敢报一两回”。但几次得手后,她就大胆了。“渐渐地,她报账越来越频繁,到后来,几乎每两三天就报一次”。因为她发现,只要有领导签字,就可以一路畅通从财政局的财务中心领到钱,报账多少都没有问题。

  如此看来,一个小小的接待员,其能量毕竟有限,而真正能量无限的应该是领导的绝对权力。现在,一小撮人之所以喜欢假冒领导,说到底是假借领导的权力换取良好的“经济效益”。因为大凡领导,特别是单位部门“一把手”都拥有大小不等的权力,而这些权力又不怎么公开透明,加上缺乏有效的监督,这就让权力成了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为公,也可以为私。

  如此说来,出现上述的问题,如果单把板子都打到假冒人的屁股上显然是片面的。问题的症结到底在哪里?我想关键还是出在了对“一把手”的监督上。由于监督机制不健全,现在在不少单位和部门,主要领导的一支笔往往就代表着决策、人事和财务。回到公共财务监管上,虽然有多个部门管理,但实际上对于“一把手”的监管,又经常处于一种真空状态。都知道,一个单位、部门班子成员对“一把手”的表现最有发言权,但现实中要么慑于领导权威不敢言,要么出于共同的利益维护不能言。而由于公共财政不透明,普通群众因缺乏知情权,更无法实施有效监督。

  近年来,“一把手”出问题已经是屡见不鲜的事情。究其原因,有形的制度往往敌不过“无形的家长制”,再严格的规章制度,再厉害的党纪国法,一旦遇到有绝对权力的“一把手”,也难免变得形同虚设。

(责任编辑:侯彦方)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