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晚报:“申遗”成功之后当如何

2010年08月07日 07:09   来源:西安晚报   刘文国 李丹

  河南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和贵州赤水等6个因“色如渥丹,灿若明霞”而命名的丹霞地貌近日被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拥有的世界遗产数增加到40处。

  遗产地获得了世界级的旅游“名片”,对于提高这些地方的知名度,推动当地旅游业快速发展,作用毋庸置疑。然而面对游客增多的新形势,遗产地政府能否更加冷静、客观、科学地保护和开发好这些“人类共同的财富”,值得深思。

  把“申遗”看成是搞旅游开发,“申遗”成功后拿世界遗产当做“摇钱树”,在我国不乏先例。敦煌莫高窟“申遗”成功后,游客数量猛增,由此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过多和文物见光过度,许多壁画出现变色剥落现象。申遗成功的短短几十年间,莫高窟遭受的人为损坏超过了过去千余年的自然侵蚀。

  设立《世界遗产名录》和“世界遗产基金”的目的,就是加大对一些人类罕见的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的保护力度。无论是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还是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其蕴藏的美学、科研等价值,都是难以用金钱来衡量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保护世界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是每一个缔约国应尽的责任。世界遗产所在的国家,更是不能抛弃“保护、保存、展出和遗传后代”的责任。

  实际上,“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式的开发,也是难以长久并需要付出惨痛代价。上世纪末湖南武陵源风景区“申遗”成功后,短短几年间景区内冒出宾馆、饭店、棚点等违规建筑达30余万平方米。被世界自然遗产委员会“黄牌”警告后,景区为“摘牌”将这些建筑物全部拆除,花费高达10亿元人民币,比已获得的经济收益高出数倍。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申遗”成功之后,如何精心保护好这些遗产,将大自然和先民留给我们的这一宝贵财富完整地传承给后人,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责任编辑:胡可璐)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