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广东丹霞山门票或将涨价。8月4日,刚参加完巴西利亚世界遗产大会回来的丹霞山管委会主任黄大维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随着以后对丹霞山的保护和建设措施的力度加大,肯定有些成本会要相应增加。(8月5日《信息时报》)
网友竟一语成谶。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召开前,就有人预言,申遗后这些宝贵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可能面临过度的旅游资源开发,导致景区不堪重负。还有人认为,相关部门接下来必然会打着世界遗产旗号,大幅度提高景区的门票价格。这不,还没等人们从申遗的喜悦中回过神来,涨价的“信号”就已经从各地陆续传出。
事实上,景区借世遗之名涨价已非个案。比如北京故宫、天坛、颐和园、八达岭等6处景点淡旺季门票价格平均上涨了一倍;张家界武陵源景区门票上涨了50%;福建土楼从去年6月25日起,亦在一度声称不涨价之后集体涨价;九寨沟门票更是多次涨价,从2002年3月的108元先后涨至145元、220元。而最近引发热议的山西平遥古城涨价风波,至今仍没有平息。
政府花巨资申遗,无非是向世界表明,这个地方曾经留下了人类或自然的宝贵遗迹,值得永久珍藏,须保护、保护、再保护!而不是把申遗当作“摇钱树”,借申遗之名招引大家赶紧掏钱来践踏十分稀缺的文物风景。籍申遗去“赚一桶”,不仅有悖《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初衷,亦与“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相去甚远。这样的申遗即便成功,也只是浪得虚名,无助于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
申遗诚可喜,涨价不可取。窃以为,将“申遗”与“涨价”划上等号,过度开发,滥用票价来调节旅游景点人数,不是明智的选择。当务之急,须走出申遗——开发——涨价的因果循环,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充分借鉴国内外一些世遗景点“节假日收双倍门票,平日则收半价”的模式来调控客流,或通过大力保护景区内部、带动景点周边的吃住行娱乐购物等做法,让世界遗产“青春永驻”,实至名归。
(责任编辑:胡可璐)